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一切的巧合

十二月三十日晚,十時。
T 發短訊來說從被飛機上趕下來,未能赴台北倒數迎接新一年。
(這事也真奇怪,就如拍戲的橋段般......)

然後他問:Any plan tonight?

我當然有約,跨年倒數話劇早早就安排好了,本來計劃午後逛一會精品店挑選禮物給友人,再晚飯話劇迎接新一年。

但不知怎的,聽了 T 的遭遇就覺得應該要與他晚膳。午後四時,又沿著那海岸線無目的地走,話匣子又忽地打開了。

這天說的是彼此的愛情。

我甚少說過從前對你的感覺,竟然突然把話都說出了口,是的,那年的你,的確讓我震撼。後來......後來發生的事,說起來似有一點遺憾,卻沒有傷感。我知道那些年的事,在你心中從不留痕跡;就如我們從來不懂,愛情是如何發生又何故無端失去。

現在,我們從新認識對方,感覺比一般朋友親密。你或許不知道你在我心中永遠有個特殊位置,本來都已經忘了,星星之火一但被燃點,雖然不至燎原,但總有印記,縱然火花只是短暫。

我真心希望你找到讓你安定的人,真的。
----------------------------------------------------------------------------

除夕夜晚上九時。

本來都把你趕出劇院了,說好只是陪你吃晚飯,但想到你一個人孤單倒數,就提議不如你碰碰運氣,看能否買票入場。
「但你要一個人坐,也是自個兒倒數喔。」
「沒關係,我經常做這些無聊事。」

後來全院滿座,你卻進了場坐在我身邊!友人的男友因家事不能赴會,多出了的票剛好讓你補上。
「真巧呀!」我無比驚訝!
「幸好有陪你走過來,真好!」你瞇起眼露出招牌的笑容。

是夜上演的是Charles Dickins 經典的Christmas Carol,不是特別精彩;但聖誕有愛,現實有巧合有百樣的可能有奇蹟,正如Mr Scoorner 在劇中唱 : I Love life, life loves me.

鐵路上分別後,收到你的短訊:
「Happy new year. Wish u hv the Mr right to count down with nx year.」

我回應:
「Same as you la.」
你再說:

我說要你送禮物,
只因為我想要一樣你為我而選的事物兒,
什麼也好.
「But I am not gay wor.」

我笑了。

回家的路上我獨個兒慢慢走,路上有點黑,卻還是有光;友人J 打來聊天,就陪我一起走過這段路了。

2012年了,感謝神。


讀書這玩意

讀書這玩意說穿了還是一個燒錢的遊戲。

   我:一個12萬的碩士課程,兩年兼讀,共四個學期,每學期攤分3萬大元。讀8個courses, 那每個course 的成本就是1.5萬元。嘩萬5蚊!!! 例如的我讀國際關係的「基本理論」,學馬克思主義、左、右、保守...... 萬5蚊應該可以買30多本講理論的書,讀都讀不完。

友人:對呀。可是你不讀又不會自發去看這些書,讀了就要看更多的書,你知讀書要「學到野」就係要自己睇reading, 寫essay......

我:真是。好貴好貴。

友人:早讀早著數,別說我不告訴你。我現在讀的marketing MA, 去年收 11萬;今年已經加價到 13萬了 !!!

我:......

這該是一個資訊本爆炸的年代,各樣知識書本唾手可得,用不著像從前般只有富家子弟才能進學,但要晉身一級學府、學習一流知識,還是很有障礙。

例如:你要有錢。例如:你要英文好。

當然,你可以無師自通,但人家是否相信你的「學歷」又是另一回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了。

在盤算進修時,望著那一連串的銀碼,非常惆悵。
英國固然是夢想之地,但要傾盡家囊東併西湊地孤注一擲,究竟是否值得?
值得,當然值得。若是不用憂慮錢,根本連「值不值」這概念也沒有。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也來慶祝聖誕好了

望著弟弟在聖誕假期後滿臉倦容,長了一嘴的「唇瘡」(天曉得哪些是什麼......),一說話就是中人欲吐的口氣,我忍不住問一句:「你假期究竟做了什麼......?」

「上了大陸玩了兩天、過了一夜罷。」
「已經弄成這樣?你牛羊鴨鵝都吃了很多嗎? 這些東西都很毒啊!!!!」
「沒有,只是吃了一點牛......」

facebook 上,各方好友不斷上載假期的戰績:xx大餐、禮物、節目,要多繽紛有多繽紛。吃撐了的胃,難捨難離的假期。我縱然自命清高,不屑這種堆砌而成的聖誕狂歡,亦不甘示弱高調地在office 內發起party交換禮物,還特意買了胡桃夾子的水晶球放在案上、從CD架上找出Haley唱的Winter Magic,命令友人買聖誕禮物......

我們人類、香港人,節日就是要指定地狂歡、開 P,關於節日玩樂這事,都已經可以寫成一本指南了。例如最好不要與家人過,很老土;最好與情人二人世界、或是與朋友通宵賣醉,就算型、就算年輕。放眼四週,鋪天蓋地的訊息就是「告訴」你聖誕要消費要玩樂要狂歡,平安夜不能「無街去」,要不很丟臉;聖誕一定要吃大餐有禮物,要不也不合格。依著這些腳步做,就一定沒錯了,至少被問道如何過聖誕時,也可以得體地說:「吃到不能再吃了,禮物也收到一大堆,有用沒用的也有......」

連我母親也在埋怨聖誕沒有節目了,現代人彷彿逃不了這「約定俗成」的一套。我,寫完這篇日記,明天還是高高興興和友人短聚互贈禮物......

也來慶祝聖誕好了。Merry Christams 。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生日


好繽紛的蠟燭,
生日許願其實是否會應驗?

我總愛對別人說:很喜歡自己的生日在十二月,儘管這個日子我不能挑。

小時候喜歡十二月是因為覺得這是一個「禮物月」、「玩樂月」(但其實我向來收的生日禮物也不多)。但小孩子就是愛玩、愛派對,十二月生日後連接聖誕、除夕、元旦,過不久就是新年,從十二月開始到二月,喜慶的事宜才告結束,也難怪小時候見到日曆撕到十二月,就滿心歡喜。

後來,開始害怕生日這個日子,不是怕老,而是怕自己過得「不快樂」。別人不是老說「生日快樂」嗎?彷彿生日當天沒有快樂的事發生,就特別遜色,說出來也會被別人嘲笑。記不起從何時開始,踏入十二月一日我就開始緊張,開始想著有沒有人和我慶祝呢?當天要怎樣過呢?哎呀,點算好......

真的,結果生日反而成了最「緊張」的日子。你問我有沒有曾經生日當天很不「快樂」?那當然有啦,但說穿了原因也只是些芝麻綠豆的小事,這些事換是平日發生,早被我忘得一乾二淨。

早兩年,還會特意在生日當天請假,好讓那天顯得特別不同;去年和今年,則在工作中渡過生日,慶祝活動都成了「提早」、「after b-day celebration」,人反而輕鬆點,不用特別提醒自己:今天我生日,大晒。想真的其實很無聊。

既然已經長大了,都已經和「那些年」的自己說再見,人就應該成熟不再孩子氣,執著一些無謂的世俗觀。生日,大一歲,即是要和過去一年的自己作別吧?27歲的自己向26歲說 bye, 記緊要瀟灑,好看。

嗯,過去一年的事,能放下的就放下吧。

Happy Birthday to Me.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那些年代表的......

千呼萬喚終於看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早前已聽說過關於觀賞這戲後的神奇反應:有哭過不止的、有緬懷青春的、有痴痴迷迷的、有不住嘆息的、有一看再看的......

痴情等候的故事當然有市場,老天!這次女的終於贏了一仗!沈佳宜有個牽掛了她八年的柯騰!但喝彩背後大家懷念的是失落的青春,還有那時一些未曾償還的感情:是愛情、光陰、什麼跟什麼...... 誰的青春沒有有遺憾呢?這才是像樣的人生啊,於是每個人從戲院走出來後像心靈上得到莫大的救贖,在平行時空中我們多了一項集體回憶。

來office實習的港大生傷感地說:「他們,彼此相愛是應該在一起的呀......為什麼是這樣的錯過?」
 
友人說原著小說中
二人只是「貪其就手」而選擇對方......
真相也是要經過粉飾的。

年青時對愛情就是執著,堅信喜歡的就要得到手。我也反覆地想柯騰你為什麼不再追?都已經追了那麼多年了,你喜歡的話還是可以繼續追呀!你從前沒有勇氣面對答案現在有了,為什麼不直接對她說牽她的手?即使吵了架還是可以堅持呀......

瞧!這就是人類了!一廂情願的以為這就是完美是常理,但愛情可以很多的方式存在。柯騰終究了解沈佳儀不是他可相守的對象,就讓她以另一方式存在,作為成長中的印記,大概這才對得起曾經付出的努力及深情。

是否「在一起」已經不是最重要了。
從今你是我心上的烙印,靜靜地躺著已經很好了。

很喜歡柯騰赴沈佳儀的婚禮時,在紅包上寫著:
「新婚快樂,
  我的青春。」

很瀟灑,很豁達。
You are the apple in my eye. Forever.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喂你點呀



Sometimes you have to pick up
yourself and carry on 

                                                              
「喂無呀,想睇下你點之嘛。」

我知道這是一句平常語,別人是好意的,我深信每次牧者 S 打電話來說想傾傾近況時,她都是真心的。對於她的真誠我實在不能有什麼挑剔,只是這些虛寒問暖總無意地拆毀我努力調整下來的冷靜,像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火點,一下子燃起森林內的草。

救命,我忽然有哭的衝動。





這陣子自覺人有點抑鬱,懶洋洋的對世界提不起勁,偏生年尾有一百萬樣事向你紛湧過來,我總是強裝鎮定拿著日誌簿,填顏色似的把事情塞進時間表內,晚上捲著被子躺在床上,淚水就自然地流出來了。

我拚命安撫自己因為是秋天嘛,會好起來的。我愛笑,我天性是一個樂觀有正能量的人,我真的想把討厭的負面情緒趕走。於是我叫自己不要停下來想,你上班就上班、看書就看書、唸英文就唸英文、兼職就兼職、短宣排練就排練、吃飯就吃飯,什麼也不要想,你也知自己擅長想像愛做夢。

這些時候如果有什麼人溫柔地對我說一句:你點呀?再期待我說什麼心底話,我會非常憤怒,然後淚水就來了。

我討厭自己軟弱、討厭自己不快樂;討厭自己執著,討厭自己婆媽。

我努力讓自己重回正常軌道,不愉快的事又何必要問?
無論有沒有人關心,
人總得向前走,不是嗎?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朋友 S

很多時我都在想,上帝雖然還沒有給我一個好情人,但卻為我預備了很多貼心的朋友,也算是待我不薄。

例如 S。

還記得當初是怎樣認識的。那些年大家還是記者,在立法會的走廊呆站,S 自覺地和我打招呼,初出道的我大概在他眼中純良如鴿子,卻又有點狡黠。不知是抱著教育「後輩」的心態或是賣弄,S偶然間會告訴我什麼、提醒我什麼,漸漸就混熟了.其實他人非常糊塗。記得第一次出差和他一起到北京,S 竟然因貪睡錯過了飛機!最後拖著行李氣喘喘地到達採訪場地,此事成了我日後向朋友介紹他時的指定開場白。


小巧的聖誕花,
一年又快將盡.
S 是我認識的人中最有學問的,天南地北似是什麼也可胡扯一番,但聞說工作態度非常差,曾與他合作的人都與他絕交了,我與他當得成朋友,大概是因為不需要合作,不用為他「執手尾」。相反他總是在合適的時候為我排難解紛,在我面前也展露出極佳的風度,這些我都看在眼中,記上心。

畢竟,沒有人「奉旨」要對你好的,我總提醒自己要學懂欣賞和珍惜。

每次吃飯前他都會預先想好要去的餐廳,今天中午我們吃意大利菜。藝術中心的小餐廳佈置得極具聖誕氣氛,明亮的落地玻璃遠眺灰濛的海景,儘管今日沒有藍天,我心情卻極佳。

謝謝你,也感謝神。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聖誕禮物

快十二月,四週的裝飾紛紛上架,
催促著你佳節來啦,消費啦、購物啦、花錢啦。
(政府還貼心地及時送了六千大元給各位香港人。)

朋友興奮地說買了聖誕禮物給我,又說另外做了一點小東西,收到應該會很窩心。
還有三天才十二月,已經有人這般的記掛著你,
已經夠值得感恩了。


請記得,
世上,總有牽掛你讓你溫暖的人。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做100條數

如果只要做過100道算術,人生的問題及困難就能夠解決,
我可願意做一輩子的算術


我知道成績好的小孩用不著補課,也難怪當我對著他們不合格的測驗卷搖搖頭時,他們都是一臉的滿不在乎,端的就是一副「無所謂」的表情。

我暗自吃驚:怎麼是這樣呢?記得小時候,我連測驗拿個90分也不滿意,默書只要不是拿100分我就急得暗暗在洗手間內祈禱,祈求天父讓母親不要罵我;小二時仍舊考第一,卻只比考第二的同學高0.005分,尤記得班主任一臉嚴肅的叫我不要自滿,認為我根本是退步了。

自小就很討厭算術,討厭得連理科的同學也討厭(不擅算術的人就是討厭整天在計數的人)。但我懂遊戲規則,我知道要做個優等生,數學縱然拿不到 A也得有 B,為了「征服」數學,我每個週未老實地坐在書桌前,用心地把書本上近100道算術,一遍又一遍地運算,直至掌握了運算的竅門。

這是我認知中唯一學習算術的方法,practise make perfect嘛。因此當那個中三胖胖的女生,一臉沮喪的問我怎樣溫習數學,老師我也只好把我知道及實驗過的方法告訴你:做100條數吧。你一直做,就會懂了。

小女孩呼天搶地說謀殺,隨即附和聲此起彼落,大家各自數算有多少測驗功課備課......然後又帶到那個問題:「Miss 為什麼要讀書呀?」「Miss 讀書好辛苦呀。」「做人要讀書真是辛苦呀......」

每次望著他們皺著眉頭做家課溫書的樣子,我都有種感觸,忍不住就想起從前讀書時的日子,在課室內用功小息在操場上喝維他奶的歲月,簡單又愉快。

如果做100道算術已是人生最大的苦差,如果只要做過100道算術,人生的問題及困難就能夠解決,那麼,我願意終生不斷地做算術,來換取解決人生問題的良方。

有些事,只要願意付出就有收獲了,當我知做過100道算術後就可以考到好成績,哪為什麼不做呢?只有愛情,付出與收成永遠不成正比。如果有人告訴我一個方法,有人告訴我只要我用心實行這個方法,就有美滿的愛情令我愛的人也愛我,我是願意付出比做100道算術更大的努力,去爭取及成就。

可惜,世上從沒有這樣便宜的事。
看著友人幽幽地說著這個道理,我吐不出一句安慰的話來。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One Day

這電影,在戲院上畫時我不敢看,怕要是像看《生日快樂》般哭得雙眼發酸,這些事還是留在家中做好了。以為又是那些情人相愛卻錯過、最愛的總不能結合的老土故事,卻原來這是一個說成長的故事。

成長總是人生中最殘酷的事,卻必須面對。從大學光鮮地畢業一刻,卻得有心理準備絲絨袍下只能光著身子,什麼也沒有。前一刻Emma還是優雅地穿著莊嚴的學士袍,架著金絲眼框的樣子儘管土氣,卻不失氣勢,下一秒卻見她穿著快餐店的工作服,滿面油垢地抹桌子。


"Everyones get lost at their 25."

那時她很土,
但女人比男人成長得快,
只待時間見證。

 Dexeter 故作體貼地安慰Emma,大概心內還著自己擁有的沾沾自喜:她還在擦桌子,我已經是著名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了,昔日我們還剛從校園前揮手道別呢。

三年間從天堂至地獄,不,這只是人生。往後各走各路,心內仍牽掛對方,甘願當對方的避風塘,最純真的一面只留待你看。

很浪漫?很淒美? 應該替Emma 不值。她一直在等待,一直等待Dexeter選擇她,她毫不保留告訴他她的感覺,他只是微笑,抱她親她,最後還與另一個女子結婚了,Emma 仍是笑著祝福他。

Emma也有為自己籌算,她也試著勉強自己接受一個次一等的男人,一個自己不愛但試著一起生活的人;為了生活教書,Dexeter卻當著面說:

"The able one do, the unable one teach."

如果朋友真的比情人長久,雙方其實已擁有對方一輩子。這要是一種不計較不比較的情感,我沒有因你的不濟看輕你,你也不要感到自卑無光。

"She makes you decent, and in return, you make her happy. "

如果Emma 與Dexeter的遭遇逆轉,他們,還能相守嗎?
Contrastly, can it be "He makes you decent, and you make him happy?"

為什麼在感情中男女的地位從不平等,女的好像總是守候,男的老是不安定,左顧右盼長不大,待回頭時已是百年身,運氣好的那個人可能還在等著你,苦了的還是女人。要有一個男的反過來為一只花蝴蝶守候,這樣的事想是絕跡了。

是否從夏娃吃了禁果的一刻,女人必然是愛情中的弱者?要被丈夫管轄,至死不渝?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這年燈飾

粗糙如小孩手筆的聖誕老人,
其實是我杯茶.












多少年沒有特意看過聖誕燈飾了,竟然今年早早就看了。

儘管說實的沒有特別。

海港城的迪士尼Toy StoryLand 明顯是贊助貨色,沒趣地打量一遍後 ,連拍照的興緻也沒有 (雖然根本沒有照相機 ......) 匆匆離開,本想早點回家睡。我隨意地說起你 "祟洋" 的本色, 你哈哈大笑, 說自己只是 "崇優"。

話題一下子從尖沙咀碼頭延綿至紅磡鐵路站,從香港至歐洲至你在荷蘭的生活,好像我們一下子有說不完的事, 實在奇妙。

這才發現本來你回港都三個月了,還沒有說過你在異邦發生過的事。

如果
你願意說, 我可以一直和你聊下去,
只要你想說, 我會聽的。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活在夾縫中 ─ 寒武紀與威士忌


所有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 :
人, 為什麼不自殺?


偶然,我就想起中學歷史科老師問過的一個問題:
「如果讓你們選,你會選擇生於這世界還是從沒出生?」

或許老師只是隨意地問,面前一群十七、八歲的年青人則沒頭沒腦地答非所問。那些年還來不及咀嚼老師問題背後的底蘊,只記得老師幽幽地道:「如果有得揀,我不會揀生於這世上。」

這算是我成長中首次與「自殺」擦身而過的經驗,那一刻是非常非常震驚。那位老師,總是一臉的笑意盈盈,棕色的曲髮,唸英文的口音像外國人,偶然穿一襲貼身的旗袍,裹著纖弱的身軀。我認為老師是長得美的,但一直沒有嫁人,同學老是為她擔心。一晃眼我們都長大了,早陣子老師得了傑出教學獎,報章上她還是笑意盈盈,卻帶點蒼老。

為什麼老師的一句「無心語」老是縈繞在我腦中?大概是年少的我難以接受有關人生的苦難及滄桑,拒絕在困難前轉身逃跑,這種「寧願沒有出生過」的態度,豈不是比自我毀滅好不了多少嗎?我把這件事與大學以後認識的友人分享,她不假思索地道:「你老師說得很對呀,若我可以選擇,我也寧願沒有來過這世界。」

大概活著真的太苦,地球(可能只是香港)已經不宜居住。近來友人嘮嘮叨叨地嚷著要移民,說只要移居到說英文的地方就可以了。

「你不覺得,香港、香港人都愈來愈陌生嗎?」

我實在是交不出答案,卻慢慢地發現我們這班被標籤的「八十後」已走進一道夾縫,開始活得焦急且不耐煩。我們有學位、有點錢、有些品味,有夢想,也聽從上一代說的不斷努力向上爬,但還是覺得缺了什麼,生活總是吃力。這是成長中難以避開的無力感,還是活在個別年代下的命運?

黃詠詩的《寒武紀與威士忌》,說的就是這種活在夾縫下的無力感。主角是作者自身的投影,是一群生於七十年代人的集體回憶,他們沒有家,有幾個「豬朋狗友」,人生沒有方向,沒有感情牽絆,唯有選擇死亡。但在最後關頭,卻被些微小的事感動,最終發現日子還是要過,生活即使是一大堆牢騷,還總是有點什麼在游說你不要放手。

忽然想起我很喜歡的《月球下的人》(彭秀慧),主角在失戀後也曾想過了結生命,最終被鄰居的長者誤打誤撞下「感化」。大概所有的人生命問題真的只有一個:「我們,為什麼不自殺?」

真是要幾灰有幾灰。我還是要命地天真相信多好玩的事還有很多,如果苦難是人生的常態,學習為微小的事感恩,人生該會好一點。

Let’s laugh until tears fall down.
That's life.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From outsider to insider

政治畢竟是dirty 的, 蠢人不宜.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錯誤亦總是沒有人願意承認,四年前如此,四年後亦如此。說的是公民黨,一個我曾經很喜歡、覺得超型的政黨。

四年前還在報館當記者,初出茅廬什麼也不懂。老實說當年我還很看不起區議會選舉,認為區議員的存在價值僅好過沒有;別人說「樁腳」、「為立法會選舉試水溫」什麼的,我一臉茫然。但選舉就是要贏呀,一個我很認為很「型」的藍血黨參選當然要大勝了,那年我第一次「別有用心」地做新聞,找了當年公民黨的新星逐一為他們做專訪、賣廣告,要多正面有多正面。另一邊廂則大力把梁美芬、李國英、林文傑之流寫成「沒有政績」、「隱形左派」等等,看得阿姐大筆一揮,毫不留情地說要重寫。

那年,陳淑莊贏了,我send 了SMS恭喜他,說希望她可以做個好議員;曾國豐輸了,我激動動立即打他手提留言叫他2008立法會選舉一定要與李國英再鬥過。後來阿姐分析公民黨輸是應該的,沒有地區工作何言其功?我仔細想,同意了;08立法會選舉亦出力為他們「拉票」,縱然我明白他們真的是基礎不穩,但喜歡就是沒有理性可言的。

最終結果是「高開低收」:公民黨僅險守五席。
阿姐再不厭其煩地educate : 這樣的事不是第一次發生,當年自由黨李鵬飛也是這樣落敗的,當你沒有基本工作、沒有網絡、沒有「電話簿」,你要告急,向誰告急?空氣嗎?你喊得聲嘶力竭也沒有用。

再找余女神做專訪時,她是承認要鞏固地區工作的,但猛烈認為外間對她們批評不公,尤其討厭「明星效應」四字。

我暗想即是你終於會從根基做好了,人誰無過呀?畢竟從錯誤中學習才最重要呀。

一年前因緣際會,竟然從outsider 成了insider, 進入了這個黨工作,這才發現現實與想像果真是兩回事。鎂光燈下吸引力無限,躲在暗房中打電話、處理個案、接受投訴、擺街站、家訪等吃力不討口的事,沒有人喜歡,尤其是這個黨的人。說得可以無比亮麗,每個人都是胸懷大志,卻僅限於紙上談兵。不知道是否自四大狀當年一舉成名後,所有人都認定香港人愛專業、奉專業為權威,愛得可以不顧一切、只要你出現就前仆後繼地支持你跪求你做議員以指點迷津。

半年前,我驚訝於要參選的人還在左顧右盼哪一區有機會,因為他們交不出一點成績表。我驚訝於他們把「空降」美化得理所當然,還誇誇譽自己為新星。今天,兵敗如山倒,還在認為是別人的不是,「對手動員力強」難道是錯嗎?中聯辦「種票」真的是關鍵?選民忽然大幅增加?他們是昨日才變出來的嗎?若你一直在區內經營你會現在才「如夢初醒」嗎?你難道不可能也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嗎?

為自己開脫的話可以說得很漂亮。四年前如是,四年後亦如是,且卻更甚。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建制內的賤人--- The Whistleblower

Rachel Weisz 飾演的 Kathryn Bolkovac,
有型到暈!!!

近來朋友間分享看過的電影,大部份會說「竊聽風雲 2」,部份人會推介印度電影The three Idiots (港譯 作死不離三兄弟)。推介大家看The Whistleblower (港譯 驚天告密),改編自真人真事揭露聯合國維和部隊醜聞,令人不寒而慄。步出戲院的一刻異常激動,心頭的無力感卻久久不散。

電影講述美國女警 Kathryn Bolkovac 加入聯合國維和部隊,派駐波斯尼亞執行戰後重建任務,無意間發現當地拐賣東歐少女活動。少女們被逼賣淫、不斷被虐打、甚或被殺害,Kathryn 於是展開調查。竟然發現當地警察、維和部隊中的同袍,以及多個國家之軍官、外交官均牽涉其中!有人收賂、有人包庇、有人參與姦淫,大部分人則知情不報。

最令人心寒的是:這些犯罪者都享受外交豁免權,不會被起訴,法律竟然未能制裁這班賤人!聯合國高層則為了保護組織的聲譽,禁示Kathryn 調查事件,甚至把她革職,要求她離開。最後Kathryn 把證據偷運出境,逃到英國向傳媒揭發事件。聯合國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仍拒絕承認事件,涉案者雖然全被解除職務,但卻從未被起訴。

腦海中不斷憶起Kathryn憤怒地斥責涉案的同袍:「我們是來保護她們的,現在你們卻傷害她們!」還有聯合國主管那張冷冷的臉告訴Kathryn :「我們(聯合國),是靠制度 (system)來維持的。」

為了維持制度,竟然埋沒良心。一個促進和平的組織,為了聲譽可以容讓暴力罪惡橫生,倚仗外交豁免權肆意橫行。

當各種社會機器同時開動制造假像,掩蓋真相,旁觀者可以做什麼?這些事並不遙遠,每個組織每個圈子,都有這種事:知情不報,集體保守秘密,誰也不揭穿誰。即使在NGO、政府機構、半官方機構,還不是由制度維持?最終亦因此變得官僚,讓行政凌駕人性。

題外話:始終接受不了Kathryn 對受害女童說自己是美國警察,希望協助她們的一幕。若Kathryn 不是美國人,導演連這點大美國主義的色彩也可刪去(導演明明是東歐人! ),應該會更令人看得更暢快。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倒數第二個女朋友 (二)


有一種咒語是人類發現愛情以後就盲目地相信:愛情與婚姻是可以分隔的,所謂「倒數第二個女朋友」的概念,也是基於這個Myth 而來。

 周琪:我的男朋友總是在和我分手以後,就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還邀我去喝喜酒。
林明宏:即是你老是替別人加持,自己卻一點好處也撈不到。

然後周琪對安安說,其實這也好,他印象中最愛的還是你。你是他整輩子人生中最感激的一個人,他回憶中的你總是年輕又美麗,不像他現在的老婆,會看到她老及醜的一面。

 安安:哪為什麼她的老婆運氣這樣好?可以撿現成的便宜貨?

到底有沒有命中注定這回事呢?還是人與人間所有的結合相遇,都只是偶然,是宇宙中的一點小火花,意外地燃燒。就像電影《Five Hundreds Days》中,Tom以為Summer 是他的命定,卻原來不是,500天後,他終究明白世事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偶遇,唯有順應命運。

但如果真的有幸遇上,又愛上了,至少也要試一次才甘願吧。
Who knows whose' your distiny?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倒數第二個女朋友 (一)



向我姐推介這書, 她卻說沒同感.
幸福的女子就是旁觀他人的痛苦.

 很久沒有看長篇小說了,是王文華多年前的作品。

反覆的看了兩遍,一種無力的唏噓感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周琪的影子竟然狠狠地烙印,大概林明宏這種壞蛋在街上隨處可見,偶然碰上並且受騙,也不算是什麼。

蛋白質女孩終究沒有人愛,幸好周琪只是小說中的人物,但感覺竟是如此熟識。在錯的時間愛上認為是對的人,愛情畢竟不是能者多勞,無論你多漂亮、多溫柔、多忍耐,他還是處於半透明的狀態,你以為看得透,也摸得著,還不只是一廂情願。

寂寞的周琪,漂亮的周琪,善解人意的周琪,渴望有人作伴的周琪......還是擱下身邊一大堆的追求者,守候林明宏。何苦呢?她自己也知道。「只做朋友吧,我也覺得這樣較好,可為什麼朋友會牽手擁抱呢?為什麼朋友會一個月不來電要逃避呢?」

我懷疑是不是每個女孩,都有過這種經歷。

王文華的書,都在說蛋白質女孩是男生的終極夢想,這僅是你的一廂情願吧。你虛構出心儀的周琪,可現實中你又知道,男人選擇的根本不是他,或者,除了你。

你說,是這世代出了問題嗎?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給靈霞的信

Dear ,
唔知你明唔明我剛才說什麼, 關於我和他的關係.
我很愛他, 但不肯定他是否有同樣的想法, 或許他不是, 於是我想避開, 但又不停地想念他.
你可能不明白"我又愛上了他"的悲哀. 他是那種永遠不能令人安心的人, 愛情/女朋友於他而言, 只是華麗生活中的一種裝飾, 沒有時他會竭力尋找, 擁有時仍四處張望, 放在身邊的卻不懂珍惜.
這樣的人, 雙腳碰不著地, 怎麼愛? 怎樣一起生活? 或許到他40歲時才會忽然醒覺, 我不想為他浪費心神.
想過很多次, 如果我豁出去對他說: 係.我又愛上你. again. 你猜他會怎樣?
他不會珍惜的, 因為他會覺得是理所當然, 他已經看穿了我, 他會繼續四處找裝飾品, 待有空時才看看身邊的一個.
你問我: 他究竟愛你嗎?
我會說: 愛. 但不是愛得非要擁有不可的一種.
是紅顏知己? 是soulemate ? 都不重要, 反正就不是女朋友.
如果我是他, 我也覺得很爽呀, 有一個相識多年的知己, 另有一個女朋友, 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就有這樣的人, 我竟然愛上這樣的人, 真是世紀大災難.
這樣的災難不只遇過一次, 是第二次了.第二次!!! 還是對同一個人, 我真係嬲, 陰公.
我知如果同你傾, 你會叫我勇敢去, 你對Terrence就是這樣, 可我不願意, 我不願意不顧一切付出後還要讓他看不起我, 還要讓他一副"瞧,你還是離不開我"的臭臉, 太可怕了.
放心我處理得到的, 但你不要找我談他了, 也不要說起他了. 他應該消失於我的生活中, 我唔想我們每次的話題都有他份, 我想佢永遠不要出現. 佢返唔返香港幾時返來,我都唔想理了.
就係咁, 唔好再講起佢了.
我相信神會解救我的, 祂會替我選擇.
LaiLai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雨過天晴

週未,計劃好的事忽然被打亂。

因生理事未能下水。
前一晚還在努力想手腳該如何協調,
還在想中大的花開得如何,
還在想李慧珍樓的芝士牛肉飛碟。
一覺醒來,只覺渾身酸痛,最好還是呆在家中。

午後看了 "Marie Antoinette", Kirsten Dunst 演的瑪麗皇后,
竟令我對那討厭的巴黎及法國歷史多幾分同情。
到底,是誰被捲入誰的紅顏禍。

突然,又下起雨。
逃過母親的囉嗦走到圖書館避靜,館內比家中更嘈吵。
望著窗外的雨豆大豆大的打在窗上,
手中的書看了數頁就看不下,
想著一些迷糊事,
牢騷著怎麼世事都不盡人意。

下雨,晚上的飯局取消了。
反倒有些釋然,拿起雨傘背包,
緩緩地走回家。
沿途濺起的水花打在膝上,有點疼,
雨中的清新卻把胸中的抑鬱一掃而空。

深呼吸了一下,
雨過該是會天晴的。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Whats Apps

有咩事還是三口六面說清楚的好

事緣不沾科技的我月前轉用了Smart Phone, 發現除了要收費的短訊外,還有免費的whats app! 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不用錢就可以暗暗與朋友互通消息,立即就愛上了它。

不過,對於只有400mb data 的我,相對有無限data 的朋友而言,我只能選擇性地每天用電話上網數小時。看報、chk facebook、聽歌,反正我不打機,本來是很夠用的,如果我不用whats app。

從前每天密密地長訊短訊地寫個不停,現在換了一個免費的平台,友人早上對我說了聲早,問今晚一起吃飯麼,在辦公室努力一整天回家躺在沙發上時,開了手電上網,才看到那個訊息...... 中間相隔了九小時。最誇張的是某天晚上快要睡時,心血來潮看看朋友的動向,赫然發現了153個未讀的whats app訊息! 友人W及S已經吐了一地苦水,待我醒覺加入時,S咆哮地說(oh!也是whats app): 「如果我要自殺,已經死了!你會唔會覺得自己遲左d 呀?」

事實證明反應遲鈍的我是不適合那些救急扶危的工作,幸好暫時還沒有朋友因此而死去。這事又讓我想起最初接觸icq時,我不解地問同學為什麼要用這個。

我:「有事就打電話囉。」

同學:「打電話麻煩呀,而且有時你只說幾句,例如想問一下這道數的答案。」

我:「也是電話談的方便呀......」

同學:「有時不太熟不好意思談電話。」

我:「那就不要問人家功課了,而且要整晚上網。」

同學:「有些事用電話談說不出口的,你這份人真是沒趣......」

這種沒有ICQ的日子持續到大學,直至迎新營的第一天被別組的「騎呢」組爸嘲笑後,才無奈地開了生平第一個Icq 戶口,接著是MSN。這東西是有方便之處,特別是讓你在上班時仍可不知不覺地和朋友行家交換消息,但亦減少了人與人間的直接溝通。

很多時我就站在你面前了,我願意聽你說呀,但你就是不說,硬要留待網上隔著螢光幕傾訴心事,何苦呢朋友?短訊這回事也是同一道理,三言兩語的我明白你要send msg,有時想人家可能在開會不方便接電話,留個短訊吧。這個我也懂.

但如果你想談心,你要救命,你想搵人消磨時間慰藉心靈,我的電話都隨時候命。(不過晚上睡時大多會關掉......)

以上資訊,請會whats app我的朋友留意。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冷水

今天的事還是令人憤怒,為什麼朋友之間就是不可以多一點鼓勵,而非要踐踏大潑冷水,我又不是得罪了誰。

話說記者J 拿了傳說中豐厚的獎學金到英國深造,從友人E口中得知這個消息,為他人高興之餘亦想請教得獎之道,這個動機沒有問題吧?卻被 E 大盤大盤的冷水兜頭淋下來:

我:好厲害呢,如果我明年也攞到就好了。

E :要英文好勁的,我睇你的英文同我差不多,無可能架啦。

我:我已經improve 緊啦,搵日要問下佢點interview 先。

E : 要去到 J 的英文水平係無可能架,而且佢唔止英文好,重點係佢好醒,佢會思考好多問題的......

我 : 未試過點知得唔得,你份人就係咁discoursge.

E : 應該係 discouraging 先係形容詞。

我 : 我知。打msn 唔打緊啦。

E : J 真係好醒會諗好多野的,佢睇好多英文書架
..............................

這樣的朋友真是結交錯了!你生氣她還認為是你小氣。
我對自己說:再有下次就blacklist了她, 我老闆父母還沒有讓我受過這樣的氣,你憑咩。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公仔面

早陣子母親說我老喜歡煮「公仔面」吃,不健康,她不買了;然後說家裏通心粉米粉我喜歡吃的都有,幹麼總是煮公仔面。於是我收歛些,規定自己每兩星期只能吃一個「公仔面」,又為了獎勵自己「忍得口」,我每次都多煎一隻荷包蛋,真是絕配。

說實的「公仔面」不是特別好吃,嚴格地它根本沒有一點味道,靠的都是味精及調咪粉,要煮一個好吃的「公仔面」也不易,那些面條很易就煮糊了,或是太硬;煮的時候不可以太早放調味粉,要不是都融在湯中,面又變回沒味道了。要煮一個好吃的「公仔面」,其實比弄一碗炒飯還要難。

但有些時候,你會忽然想念那一陣味精麻油的香氣,很想狠狠地咬一口那些很有彈性的面,讓它們滑過你的舌尖,再喝一口味精「湯」...... 那真是一種奇異的誘惑。尤其在週六的早上,睡至自然醒,走到窗前吸一口空氣,發現肚子空空的,就好想來一碗不健康的「公仔面」。

想來就很有點鬼詭,在一個那麼美好健康的早上,我在想念些垃圾食品。


本來我煮公仔面也很難吃,後來掌握了竅門,味道非常好。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記得忘記

總有些人你想要忘記,卻忘不了。
那些時候你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
滿腦子都是那揮之不散的影子。

然後有一天,
他若無其事地與你聊天,你不再心跳,
神態自若地微笑, 輕輕地說再見 。
原來真有這一天。

那些時候反覆地聽著梁靜茹的《祟拜》,
心在淌血,
可幸沒有瘋掉。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

看"Before Sunset"竟有一種暢快感,
太美好的回憶其實有害健康。


"Memory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you don't need to deal with the past"

回憶總是美好的,因為沒有一起,所以才會掛念,所以才老是在想,老是在埋怨:如果那時候怎樣怎樣,我現在可能完全不一樣了。然後你有點埋怨對方,卻感到靈魂深處有一把聲音不斷地提醒:你愛他/她。你一輩子都在牽掛都活在回憶中,面對枯燥的生活、疏離的人群、社會各種約束的教條,你感到窒息。

那年的回憶,如一縷幽幽的芳香,縈繞著你的神經,觸動你體內的激情,成為生命中唯一的救贖。因為那一年,你安慰自己:至少,我愛過。I know what is romance.

Jesse 與Céline終究是不會一起的,才這對得起他們的浪漫深情;要是他們真的一起,回到現實只會如所以情侶夫婦一般,最終因生活而失去彼此,才這是愛情最嚴厲的考驗。可過得了,卻已經失去愛情。

And suddenly, i am relieved. Totally.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犯賤

這輩子(至現時為止)只做過三種工 : 補習社老師, 記者, 政黨議員助理. 天大地大外頭定必有很多好玩的事, 但真心認為記者該是世上十大最好玩工作之一, 真心的.

這一行, 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 投身這行業也有千百種原因: 想發聲, 喜歡寫作, 想見證大事, 想累積人脈, 想人生有更多挑戰, 想......

想歸想, 現實這卻被歸納為夕陽行業 , 工時長薪酬低, 被剝削也被視為必然, 也罷,為理想我忍你! 但還要忍受無聊無謂的思想操控, 為惡勢力塗脂抹粉, 就應該離開. 即使十年後可晉升管理階層, 望著編輯老總的生活, 深感這不是我要追求的.

那時候因為這些原因我選擇離開. 本來我都忘記了離開的原因, 直至友人喜孜孜地告訴我她的新動向, 為著可再跑上前線時雙眼放光, 我拾回一些已經遺忘了的回憶及感覺.想起了那些闖闖蕩蕩趺趺碰碰的生涯, 挨罵被狠批後深夜在巴士上獨自流淚的激動, 寒風中等候的刺痛, 一下子都回來了.

久不久就有人問我 : 會做返記者嗎?
我說待明年讀完書後再說, 但確實我是有點心動的.

這可能叫犯賤, 從小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是天才.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午夜十二時,工作後終於回到家中,身心都累透。

迷糊間看到案上郵購寄來的包裹,竟有一點點快意,
像收到禮物般雀躍了 


鐘。

這才想起,所謂的「禮物」是我付錢買的,
沒有人會寄禮物給我,尤其是這個年頭。

嘿。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逃避?

近來開始認真地計劃明年到英國讀書的事。
到底要準備甚麼?我竟然開始緊張,然後我一直在問自己,想去的原因是什麼。

我可以整理出一千個答案的:想見識世界、想休息。想讀書、想交朋友,想有更多空間,想在倫敦生活、想離開熟悉的人及社會挑戰自己、想......

總是覺得離開是要逃避什麼,逃避社會莫名其妙的約束、逃避家庭責任、逃避生活壓力。在那個陌生的地方,我只是個過客,屆時所有的社會規矩條款都對我無效了,我大可以一個人靜靜地躲起來,要多孤單有多孤單,多寂寞有多寂寞。

嘿。受得了嗎?會因此更想家?還是會有意外收獲?


一直不喜歡卓韻芝,看這書是羨慕她在倫敦的徹底頹廢。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固執

盛怒下我對友人T說 :
"我好嬲, 你認為是我份人特別火爆嗎 ?!"

他彷彿是不假思索地就回應"
"沒有. 只是你份人有點固執."

那一刻我好意外, 雖說我們相識多年,但憑什麼你一下子就看穿了我?
天呀, 我究竟做了些什麼蠢事.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說穿了都是因為太固執,我知道我不用因為一句盛惱之下的說話而大發雷霆。

從來沒有要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我不甘被誤解。付出了沒有收獲,我無所謂;人家無所事事但年年加薪,我不會比較;但原來暗地裏被認為是「無貨交」的人,我就忍不住要喊冤了。

問心:這是一句 fair comment嗎?你說這句話時不覺冤枉人嗎?
同事P 及秘書L都說因為我還年輕,她們已經「睇化」,就當是打份工吧,無謂說了。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忍受無理的批評及責難,錯的不是我,我沒有要求本份以外的事,份內的話說一句也被嫌了麼?

工作,賺一萬幾千,就該有心理準備接受無理的批評及責難?可不可以不要這樣? 為什麼要認命?認誰的命?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死在路上也不錯

我再不厭煩地說一遍我朋友的故事,很多人都聽說過了:「大學時的室友年多前隻身乘火車到雲南昆明,在當地買了一輛單車,騎車進入西藏首府拉薩,在遇上一籃子稀里古怪、險象環生的事後,平安到達。再與當地認識的幾個朋友沿途攔車、坐便車到阿里,轉山、看風景。最後,也不是最後了,再到尼泊爾及印度,這才當回一個正常的遊客。不過可能她口中的所謂『正常』,對我們旁觀者來說也是『不正常』的。」

然後,她把旅程寫了下來,出了書,就是這本了 ─《死在路上也不錯》
(萬里出版社, 周榕榕著)。




周榕:

嗯,每次說起你的故事,我總把你說得很瀟灑、很罕有,那才有人好奇地願意留心聽一聽,再考慮買你的書,樹都被砍下來造紙了,書還賣不掉也真的作孽,當然你九成是不在乎這些的。說起你的故事時,我又總帶一點自豪感,彷彿因為認識你,就可以從你的故事中借來一點瀟灑,這可是我最缺乏的。每次有人聽完你的故事後羨慕地說上句「我也很想流浪呀/我也想過這種生活呀/......」時,我就大樂,心想:「騙到人啦......」

一口氣看完你的書,熟悉又獨特的文字,想像力總是無邊際遠,非常生動,這些我都不意外,反而是從書中認識到另一個你,很有些驚喜。向來知你外冷內熱,大學時老強調要把認識的人分為兩類「熟人」和「朋友」,彷彿就與世界隔絕不受困擾,令我這個不知是「熟人」還是「朋友」總有點啼笑皆非,多固執的人。後來我發現你待人偶然較我還要熱心:例如你會幫室友做功課、你會細心幫我們print notes卻不出聲、你會手做聖誕卡給「熟人」或「朋友」、又會陪不太熟悉的室友搬行李到深圳;你這個「孤寒鬼」也會記得我要收名信片和手信,口中邊說麻煩邊滿足我無聊的要求。

well, 我知你不會承認自己對人好,但說也奇怪,你身邊的人總被你吸引,這方面其實你曾否察覺?ok, 我知你也不會承認。不過看你的書時,我就暗暗在笑,心想我都猜對了!你其實是個很有交朋友本領的人,從前你總說自己「無朋友」,現在呢?是不是也這麼想呢?(嗱!其實我不是要挑戰你呀......)

不過,想不到旅途上你曾想要放棄,當然這真是再正常不過了;但最後你也撐過了,我邊看邊為你鼓掌呀(當然是無聲的啦)。有幾回你要掉進山谷死了,我總是不禁想如果真掉下去了,你會怎辦?有沒有想過呢?如果你死了,那我們這幾個認識你的人要幫你做點什麼嗎?(對不起呀,我真的邊看邊想到這個呀......)

所以,下次再出門時,不如考慮先交待一下身後事,或者寫幾句遺言,以防萬一嘛。OK, 你知我是說笑吧,期待你下一本書!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孤獨而不寂寞

遠在地球另一端的T, 深夜敲著我的聊天室,談的竟然是孤獨。

多深奧的課題。然後我們通了一會電話,說起他暑假後就要回來了,因為受不住一個人的寂寞;我說明年我就去讀書了,我想試一下自己可以承受多少的孤獨,那種空虛的無力感,會把人逼至崩潰嗎?我會嗎?

說實的,我實在不知道。

你說即使在人潮中仍感到孤單,那是不是一種忽然感到被世界遺棄的感覺?都已經成年了,身體卻隨著心的悸動一下子像洩了氣的氫氣球般,驚惶失措地縮小,最後消失於無形,四週則喧鬧繽紛。在你的知覺離開以前,仍殘留一種觸覺,我知道一定是聽覺。聽說人的靈魂會清楚記得死前最後的聲音。

於是,你就牢牢記住那種孤寂感,在人潮中卻迷失自己。

大學時陶國璋有一節課談到寂寞,指最高的一種境界是「孤獨而不寂寞」。即是縱使只有一個人,仍能保持心境澄明,無憂不慮,就不會覺得寂寞。

我懷疑:真的有那種境界嗎?你看我從來都不懂得把「孤單」、「孤寂」、「寂寞」等詞語分出來,連下筆也不能,卻可以在生活中應用?

大概是陶陶說笑了。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心神恍惚

假期的最後一天,竟有點心神恍惚,於是幹了一些蠢事:

1.與家人晚膳時去錯了酒樓,平白花費了二十元。為了一碟酸菜及三個茶位。
2.不小心打翻了茶杯。
3.記錯了找卡數的銀行。

********************************************************************

近來挺討厭別人問我:你好嗎?
這真是最難為情的問題了,平淡如水的日子,如常的工作看書看戲上教會交友聚會,該算是好;但說真的我感到有些浮燥,是為著逝去的光陰,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幸福。

想叫救命。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天真

期待已久的郊遊在細雨中完成,踏著滿腳的泥濘回家,有點累,卻還想著沿途上唸過的詩,背過的辭。忍不住翻開那些久違的詩集及中學課本,一幕幕當時的情景湧上心頭。

多久沒有唸詩呢? 多久沒有放聲唱兒歌呢?
《醉翁亭記》、《將進酒》、《兵車行》、《碩鼠》。
「小老鼠和大花貓」、「咕嚕咕嚕魔法陣」、「十二隻恐龍去野餐」。

久違了的天真無憂,在放聲任意高歌中感到無比暢快,找回真實快樂的自己。也唯有與你們一起,才有這份簡單的情懷志趣。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溫度

每一種關係都有一種適當的溫度,才能保存。

親情、友情、愛情,都要不冷不熱剛剛好,常保溫暖才能幸福。

但這個溫度,怎麼訂?誰訂?你的感覺又和我的感覺一樣嗎?
若像很多事都已有明確的溫度指引,多好。

水加熱至100度達沸點,觸手即燙;日常喝進口的水,35-38度,與人體溫度相彷;熱牛奶熱湯,則要60度。溫泉水40度最舒服,替嬰兒洗澡的水,緊記35-38度,還要記得用手肘試水溫才最準確。細菌在37度開始大量繁殖,10度以下生長速度則大幅減慢。

假使有了標準,還是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間轉變,從前60度剛好,現在40度,你仍覺得好,我卻覺稍涼。待你覺察真的冷了,卻已無法回復從前的熱情讓彼此取溫保暖。

唯有自己保重,別要著涼。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2011電影節 (四) --- 死者之書

電影節好玩之處,是你永遠不知道看的電影會帶來什麼驚喜,或是失望。
《死者之書》就是這麼一套介乎驚喜與失望間的電影。

這是日本國寶級大司川本喜八郎的遺作,結合傳統木偶手藝與電腦特技,展現出古代神話的哀怨喜嗔。電影不易看,英文字幕有點艱澀,與友人討論後才有了個譜:千金小姐日復日抄寫經書,一天偶然發現遙遠山上的佛寺在日落餘暉下,竟然出現佛陀的身影!小姐不顧一切地離家追逐佛影,趕至佛寺時,寺內的老嬤嬤說小姐的前身與這佛影很有關連,這佛影原是死去多年的大津王子的靈魂,不幸被奸人所害,死前無意間見到一個女子的身影,就是貴族小姐的前身了。

於是,電影圍繞著大津王子與貴族小姐的偏執,王子執著於小姐秀麗的容貌,小姐則希望讓死者超脫。二人最後的偏執有沒有得到解脫,電影沒有交待;最終貴族小姐居於佛寺內為王子織布,並把他的容貌畫成曼陀羅,流傳萬世。

短短一個小時的電影,友人看後立即道:「噓! 被你騙了!」然後一整天我們說起那套電影時,只記得王子不斷唸的「mimo- ta- chaja」(well, 我應該也是記錯了的)。

電影實在是較難明白,但日本木偶的精緻細膩教人喜出望外,把故事弄懂了以後,就更覺淒美,有機會再重溫時,大概不會再有「運吉」的感覺吧?誠如不少經典名著,有幾回是你一看就愛上呢?十四歲看《小王子》時強裝明白,待廿十歲再翻時別有滋味;小時候看《紅樓夢》被複雜的大觀園人物嚇怕,大學卻花了半學期仔細研讀。要看懂一本書、一套電影;聽懂了一厥歌,記上了一首辭一句詩,都靠那一時的感興及微妙的緣份,嗯,我信是這樣的。

當然,假若電影本質確是爛無可爛,就不用太認真了。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美好人生

Dear RX,

很久沒有執筆寫信給你了,那天晚上與你分開後心有點異樣,就在這裏與你說說。

認識很多年了,你一向都是我心中的小仙子:美麗、快樂、玲瓏剔透卻帶點傻氣,真有點不吃人間煙火。中學認識你時就覺得這個女孩太柔弱,一定會被騙被欺負,你總是像活在一個不真實的世界內,父母疼愛、學業優秀,每天與年幼的弟弟相伴,彈彈琴唱唱歌寫寫曲,人間的苦難彷彿從不與你沾邊。天父上帝真的很偏心。

這樣的你與滿身菱角的我恰成對比,到現在我也弄不清怎麼我們會成了朋友。大學時曾有個男生看過你的照片,立即雙目發光道:「這個女孩很innocent,介紹我識。」我說了句「你慳d啦。」他聳聳肩說:「想不到你有這種朋友。」

你會一直快樂的,我一向都是這樣想。你會有很美好的人生,我一向都是這樣相信。後來你卻開始哭,開始學會憂愁,第一次你在我面前哭是中五放榜時,你失手未能和大家一起升學,你站在我面前靜靜地流淚,讓人心痛。

大學有一段時間,你獨居在那山的一隅,夜深無人時悄悄地寫信。這些信到了我手中,我從沒有告訴過你,我讀著你的信就哭了,仙子掉進凡間以後,是否再回不去。

我很喜歡你的笑容,純潔卻傻氣;你嘆氣時總帶點無奈,卻是滿不在乎。其實你不柔弱,你比我還要堅強,但壓在你肩上的負擔實太重了,假使你有力氣一一照單全收,在旁看的則怕你搖搖欲墜,卻無能為力。

前天你幽幽地說:可能我的美好人生還未開始。
我說:認識我們以後你的美好人生已經來了。

真的,請不要擔憂不要害怕。因為我們都在,上帝也在。

Lai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Untouchable

不知怎的,
每次重看印度短宣的照片,
總有種既懷念又心痛的感覺.

大概是,
有些回憶美好得不能觸碰.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我的母親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母親是我操練EQ 的最好方法/對象。

說實的她還不算是老,才53歲,但已漸漸如小朋友般有各種attentation seeking的行為。例如把我和姐姐不穿的舊衣服當新衣穿,沾沾自喜地要求你讚賞(而我向來認為衣著應與年齡相乎......) 

晚上回家吃飯,她會故意說一整天只我一個人在家好悶呀,我要搵全職搵份長工呀!而我敢打賭她是不會付諸實行的,只是希望我或弟弟說一句:咁辛苦賺少少錢,你好等錢用咩?

週未她希望有人陪,但不會說出口;待知道你約了人,就顯得非常失望。可即使你週未在家,她還不是在家燙燙衫、煲劇、吃東西,一齊如常。令你不禁想:我係屋企做咩?

父母總是希望子女在身邊吧,有時想這種想法真是太自私!但超凡如龍應台亦對兒子戀戀不捨,每次看《目送》、《親愛的安德烈》時,總會懷疑對子女的依戀是每個父母的天性,即便你是何人。

宿命。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一年

近來朋友轉職至政黨工作,緊張又興奮地向我取經,我一股勁地說過不停:「很多功夫做呀:搞活動啦、做記招啦、政策研究啦、寫文章啦、對外聯絡啦...... 當然這些事不會一天內發生或處理,都是逐少逐少累積。」

「嗯那要多久才上手?」
「唔...... 說實的我也是最近才上手耶.......」

不經不覺原來一年了。離開傳媒工作已經一年,時間也真的過得太快。要說這一年也不知從何說起,日子實際是悠閒了,從前一天廿四小時只有兩三個小時屬於自己,現時則一整天隨你做事,反正你"get the things done"就是了。從前沒有想過老闆打電話吩咐你做事,還要客氣地問一句:「現在有時間談嗎?」嗯,是辦公時間你即管說呀...... 從前上司只管不斷逼迫催促再逼迫,讓你一整天神經兮兮的,現在上司則會主動問你意見,希望你想個方向出個主意。一個廿多歲的女孩不禁有點飄飄然。

如果我是一塊海綿,過往三年吸滿了水,本來諗住慢慢用;現在吸收另一種養份,再嘗試把這從前喝了的慢慢吐出,期望可推動得到什麼,卻還是在學習階段。

心底中也會有重返傳媒的衝動,對此連自己也感驚訝。我知道不是因為我很有抱負很有理想,我想的只是要看看這個世界,突破狹小的生活圈子。仍然覺得做記者是一份很好的工,有什麼工作會付錢讓你到處發問呢? 人家一輩子的閱歷卻要被你小妮子盤問,憑什麼呢?但現實這又只是一廂情願,太多的掣肘太多的框框,本質是有影響力的行業竟然變得人人討厭,看的人邊看邊罵,做的人卻不被尊重,有理想是否就可以繼續?喜歡是否就可以一輩子?

不知明年今日,又會是什麼光境。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最愛是誰

每次聽朋友說到他們的感情問題,或是說起他們的戀人時,我都很想知道他們愛對方多少。「十分滿分你對他/她有多少分?」「唔......大概六、七分吧。」「吓!咁少?咁你都唔係好愛他/她喎?」「可能係架,但最愛的未必係你身邊個位,拍拖結婚總要將就下。」

然後我又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女方和男方相戀五年結婚,女的是個文藝少女男的是個消防員,對彼此的世界觀毫不了解,卻相安無事走在一起。

女方的朋友大惑不解:「你怎能和他相處?根本不能和他分享你的想法!」

女的說:「是呀!但沒有關係,他對我好就可以了。如果我看了一本書、看了一套戲想與人說說感受,我可以對你們說呀。拍拖就是這樣了。」

我總是疑惑 : 怎麼愛情不是找個很愛的人? 找到以後又總是宿命似的說 : 最愛的人不一定是結婚對象呀,這樣就無需為分手負責了,因為是注定的。又或者,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遇上愛的人,將就將就,但求就手,你對他/她的愛只僅僅合格,最後還是結了。

對不起,我不要這樣的人生。

偶然也會想到蘇格拉底對柏拉圖說過的故事 : 你一直在麥田上尋找那最高的一棵麥子,不准回頭,待你走遍整個麥田後,才發現兩手空空,竟然什麼也沒有。因為你總以為最好的還在後面,卻原來在不知不覺間已經錯過了。

但我還是不能接受一個僅僅合格的情人,天父上帝請讓我再多找一會。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向前走

友人曾經這樣說過:
「人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活在未來,卻甚少活在當下。」

有些時候,忽然就想起一些人,一些事。
很久很久以前了。
雖然不痛不癢,
卻原來還有些牽掛。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房間

從前老是想如果可以一個人霸一間房會點點點點:可以關起門不受打擾、發脾氣時可以隨意扔東西,可以把自己的的天地佈置得很型很有風格,可以睇書睇天光不受打擾,可以「焚」機好開心......

後來真的有自己空間了,才發現原來也不是這麼的一回事。回家後還是樂於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與母親說說一天的瑣事;看電影看書聽歌時,也沒有把自己關在房間內。

有一段時間收起了一些海報、掛飾及牆貼,都是想有朝一日來佈置自己的房間。可現在這些東西都藏在書櫃及抽屜中,碰也沒有碰,不是不喜歡了,而是發現原來房間擺了這些東西後,反而不方便!牆貼會令牆壁油漆剝落(廿多年的老房子哩)、信架礙事(都是銀行信看完就掉......)、小擺設太孩子氣(一把年紀還要掛些娃娃麼?)。思前想後只為房間增添了一個鬧鐘、播音器,換了一盞燈、貼出一些舊照及名信片,令房間稍為個人化,與從前想的「Dream Room」完全是兩碼子事。

大概是從小慣於與姐姐弟弟分享空間及物件,同一屋簷下聲音不絕於耳,親情大過天;獨生子女重視的隱私及寧靜於我家從不是一回事。三姐弟從小放學回家,第一句必定是:「家姐/二姐/細佬呢?」沒有獨立的書桌,卻自覺地各按其份找到地方溫書做功課。儘管也會為「無位擺野」而大吵大鬧,但將就一點,日子竟一晃就二十多年。

唯有在深夜將就寢時,房內靜悄悄,淡黃的燈光輕染著紫色的窗簾,意識幾近迷糊,才忽而記得:我有自己的房間了。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你當你是神?


這年頭,任何人都可以做明星,不,應該說是任何人都當自己是明星。
只要你有Facebook、Twitter、微博,或是識得拍片用you-tube 上載到網上,你就可以面對只少七百萬香港人;如果你夠「勁」,全球數億的互聯網用戶都是你的粉絲。

夠厲害了吧。

唸新聞時學過一個理論:只要你把攝錄機相機對著某人,他就會說一些平時不會說的話,不是說他們會忽然說謊,但誇張點、「講大左」、「講多左」也一定是有的。政黨動員群眾示威遊行,「長毛」抬棺材、黃毓民「擲蕉」、陳偉業爆粗,也只會在有鏡頭及鎂光燈下出現。反高鐵示威苦行,你愈把鏡頭推向他們,他們愈激烈。

無他,每個人都愛被關注,嬰孩認知這個世界前,首先發現自我的存在,從此認定世界都圍著他來轉。小學生上課時愛搗蛋,心理學家說他們是attention seeking, 每個人都有這個階段。

包括「le3se3會」那班尊貴的議員。

從政旨在感召群眾宣揚理念,我明白。權力令人自我感覺良好,正常。政客要自我宣傳打造形象,說得過;但能否不要把自己看得太神化,走一步路放一個屁吃一碗飯,都放上網公佈天下?能否不要當市民是白痴,每次開會看到有鏡頭疑似對著自己,就呼天搶天地「搶sound bite」,故作激動地痛斥官員政府,卻只是圍繞同一個議題反反覆覆地說同一個例子同一番話,一招走天涯。知否這樣的議政質素實在低水平得很,卻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

愈看愈聽愈火滾。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女強人

汪明荃在「家變」中飾演的洛琳
是女強人的始祖
這陣子母親老是對我說:「你再不著緊找男朋友,是要當女強人嗎?」

我怔了怔道:「不是啦,我有很多男性朋友的,不過無個啱。再說,我強在哪裏呢?」

久違了的「女強人」呀,記得童年時屋村的三姑六婆討論誰家的女兒嫁得出、沒嫁得去時,只有兩組類別:「女強人」VS「老姑婆」。這真是一個非常隨意的劃分 (Arbitrary),你平平凡凡的當然是「老姑婆」,感覺是只籮底橙,無人要;但如果你幸運的多賺一點,就可以升級為「女強人」,感覺上較高級,別人也不敢當面議論你,儘管暗地裏還是會竊竊私語。

鄧小宇說有一陣子(說的是六七十年代), 「女強人」被濫用得很,彷彿秘書以上的女性都一躍成「女強人」, 凡事自己話事,不知幾巴閉. 那還是「洛琳」橫掃香江的年代,女性開始有自己的話語權,與男性平起平坐,不只蝸縮於家中湊仔煮飯。

那時候的「女強人」是一個讚美,是對女性的肯定。被說是「女強人」不知有幾高興。

到近十年「女強人」忽然被鄙視了,無端被降呢「剩女」、「敗犬」、「中女」等形容,且層出不窮,愈說愈糟。廿五歲還沒有穩定的感情就是「中女」,三十歲後是「敗犬」、「剩女」,十七、八歲如花少顏無拖拍,鐵定是有問題的了 !  Hidden agenda 還是「女子嫁不出就是輸」。

這個社會怎麼一下子「回塘」了 ?  祖上幾十代人拚死爭取自主自由,這一代思想卻還停留在封建年代,到底是怎麼了?

幸好母親還沒有學會「剩女」這字,要真的做個女強人其實也不錯。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潘家喜事


一晃眼就長大了,
相遇相識相知相許相守至終老.
希望他們永遠快樂.

p.s : 做伴娘真是超累.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2011 電影節 (一) --- Coz we're family?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開鑼前 ,率先欣賞了 「歐洲電影節」的 " The Last Days of Emma Blank"  ( 中譯: 愛瑪臨終前的最後數天),老土的「分身家」劇情充滿黑色幽默,歐洲電影就是有他們的一套。

挑這套電影是被古怪的故事大綱吸引 : 一座鄉村大宅,住了一位垂死的女主人, 她有管家、大廚、工人、男傭及一條狗,閒時不留情面地呼喝他們,或是隨心地Artjam、又或是帶著整隊人出巡散步,人生走至盡頭仍有這樣奢華的生活,死都眼閉吧。

且慢。家人呢? 她的家人在哪 ?

原來傭人管家都是親人!管家其實是丈夫,大廚是胞姊,工人竟然是女兒! 男傭其則是兒子,連那頭狗也是女主人的哥哥 (想不到人還真的能夠演活一條狗...... ) 如此忍辱負重「角色扮演」,不是因為太愛親人故意遷就她,為的是 ─ 錢。又是錢作怪,一幫人等著Emma 死後分身家,後來卻發現這僅是一廂情願,他們一個仙也分不到,在忍無可忍下決意向Emma報復。

但電影也沒有對這幫人的復仇大計有太多的刻劃,反而藉 Emma 女兒Gonnie的反抗及若無其事透視家庭間的疏離及冷漠,所謂的骨肉至親亦僅只是一個名稱,再親暱的稱謂也解不開彼此的心結,我今生沒有選擇地當上了誰人誰人的父親母親姨媽姑姐,因此我只能學習包容讓你得吋進呎。誰說只有男女間才有「瞹眛」的疑惑呢?這既苦亦甜的味道亦在親友間漫延,但是無聲無味的。

電影未段 Gonnie 決定出走離開這個畸形的家,亮麗瀟灑,看著卻令人心酸。影評形容電影是「比黑色更黑色的爭產喜劇」,除了坐在身後的大叔「由頭笑到落尾」,電影院內笑聲反而零落。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The King's Speech VS Donald's Speech






不知怎的,看 "The King's Speech" (港譯 :皇上無話兒)時,竟然想起我們親愛的特首曾蔭權。

尤其是口吃的Bertie 向妻子流著淚說「我做不了一個好皇帝,接下來的登基大典、聖誕演說、公文我怎撐得了?實在是撐不了......」。

當然,Colin Faith比Donald 靚仔有魅力得多。
但在一百二十分鐘的光影中,當導演有意無意地以大特寫刻劃英皇的膽怯及自卑時,Colin俊美的輪廓竟然與Donald 有幾分相似。

近來關於曾班子的風風雨雨特別多,我還是認為公務員出身的特首是有心做事的,要不然早效發陳方安生辭官去了。但自卑的人遇上短視的拍檔,加上受制於中央,這個管治團體難免坎坷,無運行。

大學修「時事研討」時,有數課專研特區管治,當時曾仲榮分析Donald性格及管治風格時,說他容易自大,卻源於自卑。再看蔡子強的《新君王論IV》,儘管把Donald寫得英名神武堅毅不屈擅打「逆境波」,卻仍是劈頭第一句「他自大源於自卑」。

這樣一個擁有自卑基因的特首,該以什麼來掩飾呢?電影中Bertie得妻子尋來隱世治療師,治好了口吃,亦解了自卑的心結。原來Bertie從小被父親及哥哥看不起,一直沒有自信,在至親的人面前竟然連流暢地說一句心底話的能力也沒有,看著就令人心酸。

曾特首呢?這刻面對極低的民望,大概已經意興欄柵,唯有以演技「搭救」, 這技倆他向來熟練, 簡直就是特區政府的「獨門武功」,彷彿謊言說一百次就成了事實。

這陣子他的戲「更上一層樓」,前陣子見他在教堂前,悲傷地指責民主派議員不應否決政府提出的臨時撥款,一臉憂國憂民的說這不僅是公務員有沒有糧出的問題,還有是綜援、各項社會福利都一概要停止發放...... 兩星期前胡塗地被撞了一下,又因應劇情需要裝出一副既委屈又不憤的受害人姿態,還告狀告上北京。預算案搞出個大風波,亦只僅僅以一個微笑帶過,像是什麼也沒有發生。

不知他御下戲服,在房中會否如Bertie般摟著老婆哀哀地承認「我做不了一個好特首呀......」還是自己也被騙倒了,暗自覺得我這個特首比起董伯算是不賴了啦......

God Save HongKong.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那些年 那些女人

早陣子沈迷看鄧小宇的書。
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誰,但你應該曾與他擦身而過;如過你有聽過錢瑪莉,知道那個穿kenzo 的女人的故事。

鄧小宇就是錢瑪莉的作者。

這都得從一本U-Magazine說起。話說那期記者做了一個關於中環的故事:「老中環 老品味」, 找來同是50s的鄧小宇及郭志怡談那年代中環的事,端的就是一套上流社會的西式品味,精緻而subtle,相比現時的「人民中環」,示威遊行無日無之、自由行橫行Pacific Place、Landmark,他們的評語是:

「中環人多了,精英少了。Majority race out Quality.」
「This is an education for them, for us.」

對於「鄉下妹」的我而言非常刺耳,大學畢業後才踏進中環的我,難免對號入座認為這兩個藍血人說的是自己。似乎中環是一小撮人的專利,他們的品味才算合格, 此外的都是污染物,垃圾。

偶然在書局發現了鄧小宇再版的書《女人就是女人》,隨手翻了翻竟然眼前一亮,一口氣就把它讀完。自覺有點目眩神迷,竟被那個年代的女人迷住了。

像是走進了時光隧道般,怎麼說呢?這是一個我從來不知道的年代,原來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間,有過這樣的一羣女子:華麗、高貴、霸氣!她們有說不完的故事閱歷,都有自己的成就,鄧小宇把她們寫成是女王:馬郭志清郭志怡姐妹、才女林燕妮奕舒、名緩Tina Chow...... 這一群活在上流社會不沾人間煙火的上流女子,照理我應該非常討厭她們。但翻著書頁又總覺得她們有種難以言喻的魅力,不是現時報章雜誌名人版那些名媛可以相比,忍不住上網搜尋她們的舊照往事,更覺驚豔,有種不能自拔的感覺。

寫得出這一群女人的活色生香,鄧小宇也真有他的,這樣的溫柔深細,教人驚喜。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Pope Joan

我猜想讀歷史的人都特別鍾愛野史,就是古人認為有正史不讀偏讀三教九流的那類書,正是我杯茶。

無他,即使史家如何謂他們有職業道德有史家責任,但在那些皇權橫行的年代,史家太難避免眨低前人抬高自己,而宮闈中許多引入入勝的禁忌就因此被永遠封印,多可惜呀。所以讀歷史嘛,正史信七分再配合三分野史,大概就湊合出個全貌了。

現正上畫的《女教皇傳》正是這一類題材,相傳在公元九世紀,意大利的羅馬教廷曾出現一位女教宗 Johanna von Ingelheim,被封為Pope Joan,在位僅兩年七個月零四日。傳說她戀上教廷的主教,最後於街頭產子被揭發身份,終死於亂石之中。

既是「傳說」,當然不在正史記載之列內,而是由當年的教士口中流傳而來的。不過電影把傳說略作修改:Johanna十多歲時被破格獲邀在神學院內學習,與伯爵羅格相戀,最終因戰爭與戀人分開;她輾轉女扮男裝以哥哥Johaness 的身份進入修道院進修,最後因醫術聞名治好羅馬教宗,並被推舉為教宗接任人。這時Johanna 卻重遇戀人羅格並懷有身孕,最終二人以悲劇收場。

要爭辯究竟是否曾出現女教宗,我主觀地希望「有」,但更希望她是好像中國的武則天般理直氣壯地以女兒身出現,而非如Johanna般女扮男裝,這背後的論述仍是不認同女子的才德,亦正如Johanna在電影中說:「成為一個男子,我可以隨心所欲地思考及行動。」這實在令人心酸。更令人感慨的是女扮男裝的女子最後願意恢復女兒身的原因,終究還是愛情,這簡直是女人的魔咒。

從人類學的角度而言,這些傳說/野史明顯是人類對社會制度不滿的投射,觀乎中外均有這類「女扮男裝出人頭地」的故事,女子於社會遭受的逼迫不言而喻。

OH,說得遠了。電影另一引人引勝的是對信仰的反思,我總是驚嘆於古今一眾先賢對神的信心及絕對順服( 於不信的人而言,信仰簡直是粗暴的社會機器吧),而那些濫用聖經教訓他人的「法利賽人」,卻不能避免地於眼前。怎樣的行為才是見證?信仰與自身的行為可以完全分割嗎?持守信仰,從來不是易事。


"We have to stay true to our conviction, no mattar how high the price. "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因為愛情

友人於某個風和日麗的下午,
徐徐地拿出MP3 手機,熱切地推介這首歌.
早一陣子就老是聽她說: 因為愛情.

「因為」的連接詞是「所以」,
兩者間有因果關係,
這種關係該是理所當然的,就是說出來時不會令人過份驚訝,
全是在意料之中。

除了愛情。當然,
這是例外的吧。

已經分不清是因為世間過份的渲染
還是這真是愛情的本相。
可愛情不是也有很多面相嗎?你的我的她的他們的彼此的都不盡相同,
我們卻可笑或是偏執地選出那美好的一面,
然後期待它富點戲劇性,以豐富我們的人生。

我們總偏執地相信,豐富的人生必要愛情來妝扮點綴,
才算動人。


聽這首歌時竟想起那年的青蔥歲月,
少不更事的無知激情,已經消失在大氣中無聲無色。


因為愛情
曲/詞:小柯 主唱: 王菲/陳奕迅

「給你一張過去的CD 聽聽那時我們的愛情
 有時會突然忘了 我還在愛著你
 再唱不出那樣的歌曲聽到都會紅著臉躲避
 雖然會經常忘了 我依然愛著你
 因為愛情不會輕易悲傷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因為愛情簡單的生長依然隨時可以為你瘋狂
 因為愛情怎麼會有滄桑所以我們還是年輕的模樣
 因為愛情在那個地方依然還有人在那裡游盪人來人往
 再唱不出那樣的歌曲聽到都會紅著臉躲避
 雖然會經常忘了 我依然愛著你
 因為愛情不會輕易悲傷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因為愛情簡單的生長依然隨時可以為你瘋狂
 因為愛情怎麼會有滄桑所以我們還是年輕的模樣
 因為愛情在那個地方依然還有人在那裡游盪人來人往
 給你一張過去的CD 聽聽那時我們的愛情
 有時會突然忘了 我還在愛著你            」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2011

2011年的第一天率先大病一場。

向來自認為腸胃好的我,在印度吃了八天的咖哩,滿瞼瘡痍。回港後喝了兩杯涼茶,昏迷五小時後,滿心歡喜地迎接一個豐盛的buffet,想不到就出事了!

龍蝦、鵝肝、和牛、長腳蟹、魚生......午夜夢迴,肚子內翻天覆地,冒著嚴寒不斷徘徊於被窩與廁所間,嘩啦嘩啦的「大珠小珠落玉盤」,我就暗暗慘叫主呀不得了啦。

勉強撐到天明,整個人像是虛脫了般站也站不穩。心還想著友人今天的婚禮好想去睇呀,見窗外陽光明媚,不如曬個太陽,就換過運動衣到公園緩跑,這樣勞動過後人反而更辛苦,身體冷得不停哆嗦,於是我想我真的病了。

午後我捲縮在床上,做了好多奇異的夢。看見在印度接待我們的mama papa grandma,看見印度的屋又漏水了。忽然又見到很久沒有見的朋友,可我記得他們明明是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又夢見到了髮型屋剪髮,但髮型師手起刀落把我的頭髮都剪光了。

後來吃過晚飯,洗了一個熱水澡,吃了一大把藥。漸漸覺得舒服多了,tvb播著無聊的「長江七號」,竟然也逗得我哈哈大笑。

2011年的第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古人曾說:小病是福。
新一年的一場病大概已把來年的楣氣及不快的事都掃掉,那麼我想像2011年一定是美好的一年。

2011,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