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汪明荃在「家變」中飾演的洛琳 是女強人的始祖 |
我怔了怔道:「不是啦,我有很多男性朋友的,不過無個啱。再說,我強在哪裏呢?」
久違了的「女強人」呀,記得童年時屋村的三姑六婆討論誰家的女兒嫁得出、沒嫁得去時,只有兩組類別:「女強人」VS「老姑婆」。這真是一個非常隨意的劃分 (Arbitrary),你平平凡凡的當然是「老姑婆」,感覺是只籮底橙,無人要;但如果你幸運的多賺一點,就可以升級為「女強人」,感覺上較高級,別人也不敢當面議論你,儘管暗地裏還是會竊竊私語。
鄧小宇說有一陣子(說的是六七十年代), 「女強人」被濫用得很,彷彿秘書以上的女性都一躍成「女強人」, 凡事自己話事,不知幾巴閉. 那還是「洛琳」橫掃香江的年代,女性開始有自己的話語權,與男性平起平坐,不只蝸縮於家中湊仔煮飯。
那時候的「女強人」是一個讚美,是對女性的肯定。被說是「女強人」不知有幾高興。
到近十年「女強人」忽然被鄙視了,無端被降呢「剩女」、「敗犬」、「中女」等形容,且層出不窮,愈說愈糟。廿五歲還沒有穩定的感情就是「中女」,三十歲後是「敗犬」、「剩女」,十七、八歲如花少顏無拖拍,鐵定是有問題的了 ! Hidden agenda 還是「女子嫁不出就是輸」。
這個社會怎麼一下子「回塘」了 ? 祖上幾十代人拚死爭取自主自由,這一代思想卻還停留在封建年代,到底是怎麼了?
幸好母親還沒有學會「剩女」這字,要真的做個女強人其實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