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房間

從前老是想如果可以一個人霸一間房會點點點點:可以關起門不受打擾、發脾氣時可以隨意扔東西,可以把自己的的天地佈置得很型很有風格,可以睇書睇天光不受打擾,可以「焚」機好開心......

後來真的有自己空間了,才發現原來也不是這麼的一回事。回家後還是樂於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與母親說說一天的瑣事;看電影看書聽歌時,也沒有把自己關在房間內。

有一段時間收起了一些海報、掛飾及牆貼,都是想有朝一日來佈置自己的房間。可現在這些東西都藏在書櫃及抽屜中,碰也沒有碰,不是不喜歡了,而是發現原來房間擺了這些東西後,反而不方便!牆貼會令牆壁油漆剝落(廿多年的老房子哩)、信架礙事(都是銀行信看完就掉......)、小擺設太孩子氣(一把年紀還要掛些娃娃麼?)。思前想後只為房間增添了一個鬧鐘、播音器,換了一盞燈、貼出一些舊照及名信片,令房間稍為個人化,與從前想的「Dream Room」完全是兩碼子事。

大概是從小慣於與姐姐弟弟分享空間及物件,同一屋簷下聲音不絕於耳,親情大過天;獨生子女重視的隱私及寧靜於我家從不是一回事。三姐弟從小放學回家,第一句必定是:「家姐/二姐/細佬呢?」沒有獨立的書桌,卻自覺地各按其份找到地方溫書做功課。儘管也會為「無位擺野」而大吵大鬧,但將就一點,日子竟一晃就二十多年。

唯有在深夜將就寢時,房內靜悄悄,淡黃的燈光輕染著紫色的窗簾,意識幾近迷糊,才忽而記得:我有自己的房間了。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你當你是神?


這年頭,任何人都可以做明星,不,應該說是任何人都當自己是明星。
只要你有Facebook、Twitter、微博,或是識得拍片用you-tube 上載到網上,你就可以面對只少七百萬香港人;如果你夠「勁」,全球數億的互聯網用戶都是你的粉絲。

夠厲害了吧。

唸新聞時學過一個理論:只要你把攝錄機相機對著某人,他就會說一些平時不會說的話,不是說他們會忽然說謊,但誇張點、「講大左」、「講多左」也一定是有的。政黨動員群眾示威遊行,「長毛」抬棺材、黃毓民「擲蕉」、陳偉業爆粗,也只會在有鏡頭及鎂光燈下出現。反高鐵示威苦行,你愈把鏡頭推向他們,他們愈激烈。

無他,每個人都愛被關注,嬰孩認知這個世界前,首先發現自我的存在,從此認定世界都圍著他來轉。小學生上課時愛搗蛋,心理學家說他們是attention seeking, 每個人都有這個階段。

包括「le3se3會」那班尊貴的議員。

從政旨在感召群眾宣揚理念,我明白。權力令人自我感覺良好,正常。政客要自我宣傳打造形象,說得過;但能否不要把自己看得太神化,走一步路放一個屁吃一碗飯,都放上網公佈天下?能否不要當市民是白痴,每次開會看到有鏡頭疑似對著自己,就呼天搶天地「搶sound bite」,故作激動地痛斥官員政府,卻只是圍繞同一個議題反反覆覆地說同一個例子同一番話,一招走天涯。知否這樣的議政質素實在低水平得很,卻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

愈看愈聽愈火滾。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女強人

汪明荃在「家變」中飾演的洛琳
是女強人的始祖
這陣子母親老是對我說:「你再不著緊找男朋友,是要當女強人嗎?」

我怔了怔道:「不是啦,我有很多男性朋友的,不過無個啱。再說,我強在哪裏呢?」

久違了的「女強人」呀,記得童年時屋村的三姑六婆討論誰家的女兒嫁得出、沒嫁得去時,只有兩組類別:「女強人」VS「老姑婆」。這真是一個非常隨意的劃分 (Arbitrary),你平平凡凡的當然是「老姑婆」,感覺是只籮底橙,無人要;但如果你幸運的多賺一點,就可以升級為「女強人」,感覺上較高級,別人也不敢當面議論你,儘管暗地裏還是會竊竊私語。

鄧小宇說有一陣子(說的是六七十年代), 「女強人」被濫用得很,彷彿秘書以上的女性都一躍成「女強人」, 凡事自己話事,不知幾巴閉. 那還是「洛琳」橫掃香江的年代,女性開始有自己的話語權,與男性平起平坐,不只蝸縮於家中湊仔煮飯。

那時候的「女強人」是一個讚美,是對女性的肯定。被說是「女強人」不知有幾高興。

到近十年「女強人」忽然被鄙視了,無端被降呢「剩女」、「敗犬」、「中女」等形容,且層出不窮,愈說愈糟。廿五歲還沒有穩定的感情就是「中女」,三十歲後是「敗犬」、「剩女」,十七、八歲如花少顏無拖拍,鐵定是有問題的了 !  Hidden agenda 還是「女子嫁不出就是輸」。

這個社會怎麼一下子「回塘」了 ?  祖上幾十代人拚死爭取自主自由,這一代思想卻還停留在封建年代,到底是怎麼了?

幸好母親還沒有學會「剩女」這字,要真的做個女強人其實也不錯。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潘家喜事


一晃眼就長大了,
相遇相識相知相許相守至終老.
希望他們永遠快樂.

p.s : 做伴娘真是超累.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2011 電影節 (一) --- Coz we're family?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開鑼前 ,率先欣賞了 「歐洲電影節」的 " The Last Days of Emma Blank"  ( 中譯: 愛瑪臨終前的最後數天),老土的「分身家」劇情充滿黑色幽默,歐洲電影就是有他們的一套。

挑這套電影是被古怪的故事大綱吸引 : 一座鄉村大宅,住了一位垂死的女主人, 她有管家、大廚、工人、男傭及一條狗,閒時不留情面地呼喝他們,或是隨心地Artjam、又或是帶著整隊人出巡散步,人生走至盡頭仍有這樣奢華的生活,死都眼閉吧。

且慢。家人呢? 她的家人在哪 ?

原來傭人管家都是親人!管家其實是丈夫,大廚是胞姊,工人竟然是女兒! 男傭其則是兒子,連那頭狗也是女主人的哥哥 (想不到人還真的能夠演活一條狗...... ) 如此忍辱負重「角色扮演」,不是因為太愛親人故意遷就她,為的是 ─ 錢。又是錢作怪,一幫人等著Emma 死後分身家,後來卻發現這僅是一廂情願,他們一個仙也分不到,在忍無可忍下決意向Emma報復。

但電影也沒有對這幫人的復仇大計有太多的刻劃,反而藉 Emma 女兒Gonnie的反抗及若無其事透視家庭間的疏離及冷漠,所謂的骨肉至親亦僅只是一個名稱,再親暱的稱謂也解不開彼此的心結,我今生沒有選擇地當上了誰人誰人的父親母親姨媽姑姐,因此我只能學習包容讓你得吋進呎。誰說只有男女間才有「瞹眛」的疑惑呢?這既苦亦甜的味道亦在親友間漫延,但是無聲無味的。

電影未段 Gonnie 決定出走離開這個畸形的家,亮麗瀟灑,看著卻令人心酸。影評形容電影是「比黑色更黑色的爭產喜劇」,除了坐在身後的大叔「由頭笑到落尾」,電影院內笑聲反而零落。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The King's Speech VS Donald's Speech






不知怎的,看 "The King's Speech" (港譯 :皇上無話兒)時,竟然想起我們親愛的特首曾蔭權。

尤其是口吃的Bertie 向妻子流著淚說「我做不了一個好皇帝,接下來的登基大典、聖誕演說、公文我怎撐得了?實在是撐不了......」。

當然,Colin Faith比Donald 靚仔有魅力得多。
但在一百二十分鐘的光影中,當導演有意無意地以大特寫刻劃英皇的膽怯及自卑時,Colin俊美的輪廓竟然與Donald 有幾分相似。

近來關於曾班子的風風雨雨特別多,我還是認為公務員出身的特首是有心做事的,要不然早效發陳方安生辭官去了。但自卑的人遇上短視的拍檔,加上受制於中央,這個管治團體難免坎坷,無運行。

大學修「時事研討」時,有數課專研特區管治,當時曾仲榮分析Donald性格及管治風格時,說他容易自大,卻源於自卑。再看蔡子強的《新君王論IV》,儘管把Donald寫得英名神武堅毅不屈擅打「逆境波」,卻仍是劈頭第一句「他自大源於自卑」。

這樣一個擁有自卑基因的特首,該以什麼來掩飾呢?電影中Bertie得妻子尋來隱世治療師,治好了口吃,亦解了自卑的心結。原來Bertie從小被父親及哥哥看不起,一直沒有自信,在至親的人面前竟然連流暢地說一句心底話的能力也沒有,看著就令人心酸。

曾特首呢?這刻面對極低的民望,大概已經意興欄柵,唯有以演技「搭救」, 這技倆他向來熟練, 簡直就是特區政府的「獨門武功」,彷彿謊言說一百次就成了事實。

這陣子他的戲「更上一層樓」,前陣子見他在教堂前,悲傷地指責民主派議員不應否決政府提出的臨時撥款,一臉憂國憂民的說這不僅是公務員有沒有糧出的問題,還有是綜援、各項社會福利都一概要停止發放...... 兩星期前胡塗地被撞了一下,又因應劇情需要裝出一副既委屈又不憤的受害人姿態,還告狀告上北京。預算案搞出個大風波,亦只僅僅以一個微笑帶過,像是什麼也沒有發生。

不知他御下戲服,在房中會否如Bertie般摟著老婆哀哀地承認「我做不了一個好特首呀......」還是自己也被騙倒了,暗自覺得我這個特首比起董伯算是不賴了啦......

God Save HongKong.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那些年 那些女人

早陣子沈迷看鄧小宇的書。
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誰,但你應該曾與他擦身而過;如過你有聽過錢瑪莉,知道那個穿kenzo 的女人的故事。

鄧小宇就是錢瑪莉的作者。

這都得從一本U-Magazine說起。話說那期記者做了一個關於中環的故事:「老中環 老品味」, 找來同是50s的鄧小宇及郭志怡談那年代中環的事,端的就是一套上流社會的西式品味,精緻而subtle,相比現時的「人民中環」,示威遊行無日無之、自由行橫行Pacific Place、Landmark,他們的評語是:

「中環人多了,精英少了。Majority race out Quality.」
「This is an education for them, for us.」

對於「鄉下妹」的我而言非常刺耳,大學畢業後才踏進中環的我,難免對號入座認為這兩個藍血人說的是自己。似乎中環是一小撮人的專利,他們的品味才算合格, 此外的都是污染物,垃圾。

偶然在書局發現了鄧小宇再版的書《女人就是女人》,隨手翻了翻竟然眼前一亮,一口氣就把它讀完。自覺有點目眩神迷,竟被那個年代的女人迷住了。

像是走進了時光隧道般,怎麼說呢?這是一個我從來不知道的年代,原來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間,有過這樣的一羣女子:華麗、高貴、霸氣!她們有說不完的故事閱歷,都有自己的成就,鄧小宇把她們寫成是女王:馬郭志清郭志怡姐妹、才女林燕妮奕舒、名緩Tina Chow...... 這一群活在上流社會不沾人間煙火的上流女子,照理我應該非常討厭她們。但翻著書頁又總覺得她們有種難以言喻的魅力,不是現時報章雜誌名人版那些名媛可以相比,忍不住上網搜尋她們的舊照往事,更覺驚豔,有種不能自拔的感覺。

寫得出這一群女人的活色生香,鄧小宇也真有他的,這樣的溫柔深細,教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