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公仔面

早陣子母親說我老喜歡煮「公仔面」吃,不健康,她不買了;然後說家裏通心粉米粉我喜歡吃的都有,幹麼總是煮公仔面。於是我收歛些,規定自己每兩星期只能吃一個「公仔面」,又為了獎勵自己「忍得口」,我每次都多煎一隻荷包蛋,真是絕配。

說實的「公仔面」不是特別好吃,嚴格地它根本沒有一點味道,靠的都是味精及調咪粉,要煮一個好吃的「公仔面」也不易,那些面條很易就煮糊了,或是太硬;煮的時候不可以太早放調味粉,要不是都融在湯中,面又變回沒味道了。要煮一個好吃的「公仔面」,其實比弄一碗炒飯還要難。

但有些時候,你會忽然想念那一陣味精麻油的香氣,很想狠狠地咬一口那些很有彈性的面,讓它們滑過你的舌尖,再喝一口味精「湯」...... 那真是一種奇異的誘惑。尤其在週六的早上,睡至自然醒,走到窗前吸一口空氣,發現肚子空空的,就好想來一碗不健康的「公仔面」。

想來就很有點鬼詭,在一個那麼美好健康的早上,我在想念些垃圾食品。


本來我煮公仔面也很難吃,後來掌握了竅門,味道非常好。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記得忘記

總有些人你想要忘記,卻忘不了。
那些時候你不斷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
滿腦子都是那揮之不散的影子。

然後有一天,
他若無其事地與你聊天,你不再心跳,
神態自若地微笑, 輕輕地說再見 。
原來真有這一天。

那些時候反覆地聽著梁靜茹的《祟拜》,
心在淌血,
可幸沒有瘋掉。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

看"Before Sunset"竟有一種暢快感,
太美好的回憶其實有害健康。


"Memory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you don't need to deal with the past"

回憶總是美好的,因為沒有一起,所以才會掛念,所以才老是在想,老是在埋怨:如果那時候怎樣怎樣,我現在可能完全不一樣了。然後你有點埋怨對方,卻感到靈魂深處有一把聲音不斷地提醒:你愛他/她。你一輩子都在牽掛都活在回憶中,面對枯燥的生活、疏離的人群、社會各種約束的教條,你感到窒息。

那年的回憶,如一縷幽幽的芳香,縈繞著你的神經,觸動你體內的激情,成為生命中唯一的救贖。因為那一年,你安慰自己:至少,我愛過。I know what is romance.

Jesse 與Céline終究是不會一起的,才這對得起他們的浪漫深情;要是他們真的一起,回到現實只會如所以情侶夫婦一般,最終因生活而失去彼此,才這是愛情最嚴厲的考驗。可過得了,卻已經失去愛情。

And suddenly, i am relieved. Totally.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犯賤

這輩子(至現時為止)只做過三種工 : 補習社老師, 記者, 政黨議員助理. 天大地大外頭定必有很多好玩的事, 但真心認為記者該是世上十大最好玩工作之一, 真心的.

這一行, 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 投身這行業也有千百種原因: 想發聲, 喜歡寫作, 想見證大事, 想累積人脈, 想人生有更多挑戰, 想......

想歸想, 現實這卻被歸納為夕陽行業 , 工時長薪酬低, 被剝削也被視為必然, 也罷,為理想我忍你! 但還要忍受無聊無謂的思想操控, 為惡勢力塗脂抹粉, 就應該離開. 即使十年後可晉升管理階層, 望著編輯老總的生活, 深感這不是我要追求的.

那時候因為這些原因我選擇離開. 本來我都忘記了離開的原因, 直至友人喜孜孜地告訴我她的新動向, 為著可再跑上前線時雙眼放光, 我拾回一些已經遺忘了的回憶及感覺.想起了那些闖闖蕩蕩趺趺碰碰的生涯, 挨罵被狠批後深夜在巴士上獨自流淚的激動, 寒風中等候的刺痛, 一下子都回來了.

久不久就有人問我 : 會做返記者嗎?
我說待明年讀完書後再說, 但確實我是有點心動的.

這可能叫犯賤, 從小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是天才.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午夜十二時,工作後終於回到家中,身心都累透。

迷糊間看到案上郵購寄來的包裹,竟有一點點快意,
像收到禮物般雀躍了 


鐘。

這才想起,所謂的「禮物」是我付錢買的,
沒有人會寄禮物給我,尤其是這個年頭。

嘿。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逃避?

近來開始認真地計劃明年到英國讀書的事。
到底要準備甚麼?我竟然開始緊張,然後我一直在問自己,想去的原因是什麼。

我可以整理出一千個答案的:想見識世界、想休息。想讀書、想交朋友,想有更多空間,想在倫敦生活、想離開熟悉的人及社會挑戰自己、想......

總是覺得離開是要逃避什麼,逃避社會莫名其妙的約束、逃避家庭責任、逃避生活壓力。在那個陌生的地方,我只是個過客,屆時所有的社會規矩條款都對我無效了,我大可以一個人靜靜地躲起來,要多孤單有多孤單,多寂寞有多寂寞。

嘿。受得了嗎?會因此更想家?還是會有意外收獲?


一直不喜歡卓韻芝,看這書是羨慕她在倫敦的徹底頹廢。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固執

盛怒下我對友人T說 :
"我好嬲, 你認為是我份人特別火爆嗎 ?!"

他彷彿是不假思索地就回應"
"沒有. 只是你份人有點固執."

那一刻我好意外, 雖說我們相識多年,但憑什麼你一下子就看穿了我?
天呀, 我究竟做了些什麼蠢事.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說穿了都是因為太固執,我知道我不用因為一句盛惱之下的說話而大發雷霆。

從來沒有要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我不甘被誤解。付出了沒有收獲,我無所謂;人家無所事事但年年加薪,我不會比較;但原來暗地裏被認為是「無貨交」的人,我就忍不住要喊冤了。

問心:這是一句 fair comment嗎?你說這句話時不覺冤枉人嗎?
同事P 及秘書L都說因為我還年輕,她們已經「睇化」,就當是打份工吧,無謂說了。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忍受無理的批評及責難,錯的不是我,我沒有要求本份以外的事,份內的話說一句也被嫌了麼?

工作,賺一萬幾千,就該有心理準備接受無理的批評及責難?可不可以不要這樣? 為什麼要認命?認誰的命?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死在路上也不錯

我再不厭煩地說一遍我朋友的故事,很多人都聽說過了:「大學時的室友年多前隻身乘火車到雲南昆明,在當地買了一輛單車,騎車進入西藏首府拉薩,在遇上一籃子稀里古怪、險象環生的事後,平安到達。再與當地認識的幾個朋友沿途攔車、坐便車到阿里,轉山、看風景。最後,也不是最後了,再到尼泊爾及印度,這才當回一個正常的遊客。不過可能她口中的所謂『正常』,對我們旁觀者來說也是『不正常』的。」

然後,她把旅程寫了下來,出了書,就是這本了 ─《死在路上也不錯》
(萬里出版社, 周榕榕著)。




周榕:

嗯,每次說起你的故事,我總把你說得很瀟灑、很罕有,那才有人好奇地願意留心聽一聽,再考慮買你的書,樹都被砍下來造紙了,書還賣不掉也真的作孽,當然你九成是不在乎這些的。說起你的故事時,我又總帶一點自豪感,彷彿因為認識你,就可以從你的故事中借來一點瀟灑,這可是我最缺乏的。每次有人聽完你的故事後羨慕地說上句「我也很想流浪呀/我也想過這種生活呀/......」時,我就大樂,心想:「騙到人啦......」

一口氣看完你的書,熟悉又獨特的文字,想像力總是無邊際遠,非常生動,這些我都不意外,反而是從書中認識到另一個你,很有些驚喜。向來知你外冷內熱,大學時老強調要把認識的人分為兩類「熟人」和「朋友」,彷彿就與世界隔絕不受困擾,令我這個不知是「熟人」還是「朋友」總有點啼笑皆非,多固執的人。後來我發現你待人偶然較我還要熱心:例如你會幫室友做功課、你會細心幫我們print notes卻不出聲、你會手做聖誕卡給「熟人」或「朋友」、又會陪不太熟悉的室友搬行李到深圳;你這個「孤寒鬼」也會記得我要收名信片和手信,口中邊說麻煩邊滿足我無聊的要求。

well, 我知你不會承認自己對人好,但說也奇怪,你身邊的人總被你吸引,這方面其實你曾否察覺?ok, 我知你也不會承認。不過看你的書時,我就暗暗在笑,心想我都猜對了!你其實是個很有交朋友本領的人,從前你總說自己「無朋友」,現在呢?是不是也這麼想呢?(嗱!其實我不是要挑戰你呀......)

不過,想不到旅途上你曾想要放棄,當然這真是再正常不過了;但最後你也撐過了,我邊看邊為你鼓掌呀(當然是無聲的啦)。有幾回你要掉進山谷死了,我總是不禁想如果真掉下去了,你會怎辦?有沒有想過呢?如果你死了,那我們這幾個認識你的人要幫你做點什麼嗎?(對不起呀,我真的邊看邊想到這個呀......)

所以,下次再出門時,不如考慮先交待一下身後事,或者寫幾句遺言,以防萬一嘛。OK, 你知我是說笑吧,期待你下一本書!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孤獨而不寂寞

遠在地球另一端的T, 深夜敲著我的聊天室,談的竟然是孤獨。

多深奧的課題。然後我們通了一會電話,說起他暑假後就要回來了,因為受不住一個人的寂寞;我說明年我就去讀書了,我想試一下自己可以承受多少的孤獨,那種空虛的無力感,會把人逼至崩潰嗎?我會嗎?

說實的,我實在不知道。

你說即使在人潮中仍感到孤單,那是不是一種忽然感到被世界遺棄的感覺?都已經成年了,身體卻隨著心的悸動一下子像洩了氣的氫氣球般,驚惶失措地縮小,最後消失於無形,四週則喧鬧繽紛。在你的知覺離開以前,仍殘留一種觸覺,我知道一定是聽覺。聽說人的靈魂會清楚記得死前最後的聲音。

於是,你就牢牢記住那種孤寂感,在人潮中卻迷失自己。

大學時陶國璋有一節課談到寂寞,指最高的一種境界是「孤獨而不寂寞」。即是縱使只有一個人,仍能保持心境澄明,無憂不慮,就不會覺得寂寞。

我懷疑:真的有那種境界嗎?你看我從來都不懂得把「孤單」、「孤寂」、「寂寞」等詞語分出來,連下筆也不能,卻可以在生活中應用?

大概是陶陶說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