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等待午餐時的一件事,讓我感覺很深刻。
一個家庭有兩個年幼的女兒,父親抱著大女兒(大概是3-4歲),母親抱著小女兒(大概是兩歲)。小女兒突然大聲哭鬧,不停重覆地嚷著:
「我要爸爸抱! 我要爸爸抱!」小臉哭得通紅可憐。母親嘗試帶她看櫥窗內的食物裝飾但失敗,最後也晦氣地放下女兒,說: 「你哭吧!即管哭!」
我好奇事情最終會是怎樣。在旁的父親最後在女兒哭了十分鐘後,終於放下大女兒,抱起小女兒,才讓小女兒破涕為笑。
忍不住在想:要是我將來的女兒也是這樣,我盡心地照顧她,她卻只要爸爸,一定很難過。
我忽然想起從小我也是喜歡父親多於母親,小時候已開始是這樣。甚至我得承認在心底中, 我嫌棄我的母親。
有一幕是相當清晰的:尚在唸初小的我,有一次比我年幼一年的弟弟不懂做英文功課,說要問母親的意見,當年我竟然說:「你問她,與問一塊垃圾有什麼分別。」其實才剛說完,我已經後悔了,母親沒有大聲責罵,只是說:「你怎麼可以說自己的母親像垃圾!」
對母親的輕視是從何而來,成了近來我很想知道的事。小時候我讀書成績優秀,母親卻仍只是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兒女:刮耳光、藤條、扭耳仔,現在聽起來仍覺驚心動魄,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可以下手?!
成長後回望自己的童年,才發現我天生是個敏感且多愁善感的女子,母親的行為看在年幼的我的眼中, 成為一道又一道的提醒:提醒我不可以像我的母親,她的行為好的思考方式都不是可以模仿的對像。
這樣的批判是小孩子該有的嗎? 若果我沒有這種想法,我對母親的尊敬會多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