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在家練習時忽然問自己:嗯,我這般的苦苦練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
五一勞動節的三連假,曹詩說約了一眾老麥子家聚,問我要不要去參加。
我幾乎是出於自然反應地說:呀,我想去呀但約了同事行山......
(事實是我還未決定是不是要跟不太相熟的同事去行山)
我只是非常肯定不想參與他們關於婚姻、關於生兒育女的話題。
明明就知道自己不是那種看到小孩就「嘩!」一聲大叫「好得意」的人,又何苦自找麻煩讓自己心裏不好過呢?
曾經一起成長的人,歲月把我們橫分成不同圈子,每次都是這樣;
都是這樣毫無預兆下。
我不懂得說出這種感覺,不願意說出我對這種感覺的厭惡;不願意看那些「昔日我們還柴娃娃一起成長,現在一起都生兒育女了......」的fb 狀態,彷彿被留單被遺下的只有我一個。30歲是否就該去生兒育女而非還抱著小結他唱遊?30歲的責任就是結婚生子,然後人生為孩子付出沒有了自己,對嗎?
健吾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是這樣的:
「這些女人看到平輩慢慢走進人生的另一階段,自己卻仍是孑然一身,即使她們在職場撐起半邊天,有自己的事業生活嚐好,學養能力談吐都一百分,但在某些生了孩子,已經胖得不像一個人,一天到晚只掛著孩子的「母親」眼中,她這個中學/大學同學,就好像一個永遠都未能升班的小孩。而獨身女人,在夜闌人靜之時,仍是會覺得自己像一個二十三歲仍在讀中五的超齡女學生,落後於人。」
*******************************************************************************
![]() |
想想待我老了剩下一個人時, 或者我可以像Emily 開個教室, 有一些學生,也算是有點寄託。 |
我想我需要更多更大的能量。
學音樂開先是為了一時之興,
後來是想有一些能夠終生陪伴的的事物兒。
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