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想讀歷史的人都特別鍾愛野史,就是古人認為有正史不讀偏讀三教九流的那類書,正是我杯茶。
無他,即使史家如何謂他們有職業道德有史家責任,但在那些皇權橫行的年代,史家太難避免眨低前人抬高自己,而宮闈中許多引入入勝的禁忌就因此被永遠封印,多可惜呀。所以讀歷史嘛,正史信七分再配合三分野史,大概就湊合出個全貌了。
現正上畫的《女教皇傳》正是這一類題材,相傳在公元九世紀,意大利的羅馬教廷曾出現一位女教宗 Johanna von Ingelheim,被封為Pope Joan,在位僅兩年七個月零四日。傳說她戀上教廷的主教,最後於街頭產子被揭發身份,終死於亂石之中。
既是「傳說」,當然不在正史記載之列內,而是由當年的教士口中流傳而來的。不過電影把傳說略作修改:Johanna十多歲時被破格獲邀在神學院內學習,與伯爵羅格相戀,最終因戰爭與戀人分開;她輾轉女扮男裝以哥哥Johaness 的身份進入修道院進修,最後因醫術聞名治好羅馬教宗,並被推舉為教宗接任人。這時Johanna 卻重遇戀人羅格並懷有身孕,最終二人以悲劇收場。
要爭辯究竟是否曾出現女教宗,我主觀地希望「有」,但更希望她是好像中國的武則天般理直氣壯地以女兒身出現,而非如Johanna般女扮男裝,這背後的論述仍是不認同女子的才德,亦正如Johanna在電影中說:「成為一個男子,我可以隨心所欲地思考及行動。」這實在令人心酸。更令人感慨的是女扮男裝的女子最後願意恢復女兒身的原因,終究還是愛情,這簡直是女人的魔咒。
從人類學的角度而言,這些傳說/野史明顯是人類對社會制度不滿的投射,觀乎中外均有這類「女扮男裝出人頭地」的故事,女子於社會遭受的逼迫不言而喻。
OH,說得遠了。電影另一引人引勝的是對信仰的反思,我總是驚嘆於古今一眾先賢對神的信心及絕對順服( 於不信的人而言,信仰簡直是粗暴的社會機器吧),而那些濫用聖經教訓他人的「法利賽人」,卻不能避免地於眼前。怎樣的行為才是見證?信仰與自身的行為可以完全分割嗎?持守信仰,從來不是易事。
"We have to stay true to our conviction, no mattar how high the price. "